第三百一十七章 激烈的會議

在避嫌問題上,周老和其他委員沒有多大的區別。他們都不願在投票前,與中石化和大華的負責人見面。

蘇城的文章,算是一次投石問路。只是問路的方式有些奇葩。君不見中石化的宣總,也就是拿份工作報告就去投石了。

在許多人看來,蘇城簡直有點嘩眾取寵了。此時此刻,也沒有人把他的《蘇聯自掘墳墓,將在年內解體》放在眼裏。自1991年以來,評述蘇聯的文章汗牛充棟,說它解體的沒有一百也有八十。那些搞馬列的,搞哲學的,搞政治經濟學的,何曾遇到過這種風光時刻,哪能不趁機跳出來猜測一番。

現在寫蘇聯的命運分析,總比《從唯物主義認識論看包法利夫人的辯證內涵》顯的有意思多了,而且容易發表。平常時節,綜合類的學報和社科刊物,每期發表一篇馬列文章就不錯了。現在只要牽扯到蘇聯,往往就不受篇數的限制。

除此以外,文學院、經濟學院、政治學院乃至理工學院都能從不同的角度生發出不同的文章來。一個學校的哲學院或者馬列學院拉出來,就能做百十篇文章,還不算黨校那種詭異的地方。再加上各地的官員和熱愛政治生活的群眾,大家對蘇聯的命運有著無數種猜測。基本上,它可能的路線全都被猜了一遍——總有對的吧。

尤其是8月的以來,蘇聯日薄西山的命運已經漸漸顯露在大家的面前,人們唯一不知道的,無非就是它什麽時候死去罷了。

蘇城的文章雖然切中要害,但在各種匪夷所思的猜測中,他既不符合人們的願望,又沒有吸引眼球的要素。可以說,蘇城的名字在能不能上內參的問題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終,只有等到蘇聯真正解體的時候,人們才能知道,各種猜測中正確的是哪一個。就這一點上來說,蘇城和那些胡亂寫一篇文章等著中獎的學術投機份子們的唯一差別,也就是蘇城知道一些內幕消息罷了。

蘇聯會比人們預想的早一些,在12月末解體。它比戈爾巴喬夫所預想的解體的更徹底,所謂的獨聯體其實是一紙空文……但除此以外,也就乏善可陳了。

大多數人都把蘇城寫的內參文章和海滄計劃聯系起來,著重去看它背後的東西。卻只有很少人,真正的去讀了這篇文章。

蘇城靜靜的等待著時間的考驗。對他來說,這篇文章有一石二鳥的作用,首先是激起周老的注意,以默契的方式確定海滄計劃的投票。其次是建立一個政治制高點。無論是得到海滄計劃的大華實業,還是失去了海滄計劃的大華實業,都需要一個新的高度。

擁有70億美元石化基地的大華實業,將不可避免的成為一家大型石油石化公司,也許還稱不上世界級的,但在亞洲,絕對是排列前茅了。這樣的大型公司,它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影響到國計民生,乙烯價格的上漲和下跌都將嚴重影響到市場上的塑料制品,紡織品等產品的價格。煉化工廠的開工情況也將改變中國燃油市場的價格和分配……

對蘇城來說,要麽後退一步,韜光養晦,要麽就得繼續上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借蘇聯解體事件,來獲得高層矚目,是蘇城的一次嘗試。無論成功與否,他都會繼續嘗試下去的。

文章發表以後的第三天,深發展的股票也上漲到了14.5元,開始進入上升通道。

調節基金甚至偷偷的拋掉了20萬股的股票,也沒有引起市場的波瀾。童經理等人於是宣布救市成功,並正式向中央報告。

這其實比正常的流程快了一些,也是童經理對蘇城的回報。沒人知道局面真正的會向哪個方向走,除了底牌之外,大家都在盡其所能的推動籌碼。

10月6日,關於海滄計劃的院辦公會議終於召開。

蘇城和宣總,以及將近10名隨同人員,被安排在了隔壁的會議室裏,隨時等待聞訊。

再次見面。宣總的黑眼圈和眼袋像是兩個殘疾的孿生兄弟似的,掛在日漸衰老的臉上。他的臉頰不正常的潮紅,自坐下以後,就開始拼命的喝茶,而且是綠的發黑的茶水。

蘇城坐在他的對面,笑道:“熬夜了?”

宣總勉強笑了一聲,道:“不比你們年輕人嘍,一兩個晚上就扛不住了。”

“越是臨近終點,越覺得時間不夠用,是吧?”

“是啊……總想再努力一下……”宣總心生感慨,然後才發現吐露心思的對象是蘇城,馬上改口道:“蘇董是不是覺得,準備的不夠充分?”

“永遠都不會有充分的準備的。看準時機,該上則上,沒什麽好猶豫的。”蘇城好像沒有對手的覺悟似的,說的都是心裏話。

他這樣做可以,宣總卻不敢示敵以弱。國企的身份、大齡中年的穩重以及不安的環境局面,都讓宣總放不開來,反而落了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