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洪武年:帝國的枯棋與勢棋

1.一個王朝的江湖背景

朱元璋出身於一個佃農家庭,他的父親連個正兒八經的名字也沒有,只能叫朱五四。沒名沒號的底層小人物在任何時代裏都像野草的種子一樣散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落到哪裏都會生根。

朱五四一生從淮河下遊洪澤湖南岸的盱眙(江蘇淮安市盱眙縣)漂泊到濠州(安徽鳳陽),他的人生經歷了四次遷徙,先後搬過七次家。早在他的上一代,也就是朱元璋祖父生活的時代,他的家族就脫離了宗族所在地句容(今屬江蘇)的朱家巷。

朱元璋是在父親朱五四搬到濠州(今安徽鳳陽)鐘離太平鄉孤莊村後不久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這一年是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年),此時中華大地正處在蒙古異族的統治之下,全國人分四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朱家屬南人範疇,位居末等,而他們又是末等南人中最為窮困、最為低賤的雇農,屬於草根中的草根。

朱元璋投胎於朱家,注定了他從娘肚子裏剛一鉆出來,就成為社會最底層人群中一員。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個農民的命運絕對不會比地上爬行的一只螻蟻好到哪裏去。一場突發的災難,就會讓整個家族和個人陷入難以自拔的絕境。

在朱元璋之前,朱五四已經生了七個孩子,朱元璋是第八個,於是就取名“重八”。元璋這個名字,還是他加入郭子興義軍之後取的。“璋”的意思是“鋒利的玉器”,這個字或多或少表達了朱元璋的一種人生態度。八個小孩只活下來了六個,四男兩女。朱元璋出生的時候,朱五四已經年過半百,也算得上老來得子。只是這個新出生的孩子並沒有給這個困窘的家庭帶來多少喜悅,反而又增加了負擔。當然對於亂世中的底層人民來說,孩子又何嘗不是一個家族、一個家庭在這場艱難的賭博中的一個籌碼?

對於生活在封建時期的農民來說,一旦脫離了祖輩生息之地,就意味著脫離了宗法網絡的庇護,就很容易被當時的主流社會所拋棄,成為遊蕩於城鄉之間的遊民。遊民是在主流社會失去容身之地的人,他們所托命的空間就是江湖,那裏風波險惡,一飽難求。他們在農村來回輾轉,租種土地,以農為生,沒有流入城市的可能。

元至正四年(1344年),天災橫行,淮河流域一帶旱災、蝗災和瘟疫輪番摧殘著這片土地。

朱元璋的父母和長兄都死於這場災難,後來朱元璋在《禦制皇陵碑》中,痛苦地回憶了這段人生經歷:“俄而天災流行,眷屬罹殃。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喪。”當他的父親、母親和大哥相繼死了以後,他的嫂子帶著孩子回了娘家,只剩下他和他的小哥哥相依為命,兄弟倆的生活無以為繼。

十六歲的朱元璋迎來人生最為黑暗的一個階段,連親人病逝都無錢安葬,可以說連最起碼的生存都面臨著考驗。由於朱家是生活在自己的宗族之外,而中國傳統社會最講究的便是宗族觀念,鄉村社會基本上是依靠宗族力量在維系繁衍。

對於像朱家這樣從父輩才遷徙過來的外鄉人來說,他們根本享受不到宗族力量的庇護。當他們的生活陷入絕境之時,很少會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這種完全依靠個人力量在世間求生存、求發展的現實,也讓朱元璋的性格深處有了更多堅硬的成分。

朱元璋的外祖父陳公也是一個有過遊民經歷的人,他曾經在南宋愛國將領張世傑手下當過親兵。宋朝滅亡後,他做過巫師和畫符念咒的風水師。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和思想意識或多或少地會對自己的外孫產生影響。

為了能夠混口飯吃,朱元璋選擇遁入空門,在皇覺寺當一名遊方和尚。當生活將朱元璋逼向絕境的時候,他感受更多的只是世態的炎涼,但他並沒有在生活的苦海惡浪中亂了自己的方寸。這種處事態度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有著必然的聯系。

朱元璋到寺中不足兩個月,就迎來了一場大饑荒。寺廟的住持只好把糧倉封了,讓本就無路可走的僧人們到紛亂的世道裏去尋找活路。所謂的活路,無非就是讓他們去化緣乞討。

朱元璋背上破包袱,提上木魚和瓦罐,走出寺廟。這時候的他有了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這種感覺更多是由於身份的變化所引發的。在此之前,他還只是大元朝濠州府鐘離縣太平鄉孤莊村裏的一個普通男丁,是父系朱氏和母系陳氏家族血緣關系鏈中的重要一環,是皇覺寺有度牒在身的和尚。從他邁出皇覺寺門檻兒的那一刻,朱元璋陷入人生的大迷茫中。就算他有著超然於同齡人的個性,可他也無法為自己找到一個準確的人生定位,他甚至卑微地覺得自己和地上那一只只爬行的螻蟻並沒有多大的差別。生或者死,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