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醉臥沙場 第五二三章 立秋

時交七月,夏日漸遠,清河園中,書聲瑯瑯。

成親王殿下已經搬到了京山城,為了尚公主皇帝還另賜一座親王府邸,是以這座占地廣闊的清河園便空了出來。王府官員們覺著這是王爺的舊府,還是空著比較好。但館陶顯然不這麽看,他親自找到秦雷,希望王爺能兌現幾年以前就計劃好的事情。

秦雷雖然被政務軍情搞得焦頭爛額,但館陶一提起這茬,他便大筆一揮,同意了館陶關於將清河園改為大學堂的奏請,並撥付十萬兩銀子的教育經費,為士子們改建校舍、提供食宿、甚至發放月錢。

得了王爺的諭旨,館陶便將散布於京城內外的幾十個私塾學館集中到了清河園中。就連‘隆威郡王府’的燙金牌匾,也換成了王爺親筆所題的‘清河大學堂’字樣。左右門柱上還有一副館陶先生敬書的對聯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一進學館大門的漢白玉照壁上,鐫刻著王爺名震天下的‘嶽陽樓記’,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一個進入學堂的士子。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

“立秋,七月節。立者建始也。秋者‘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年青的學子們跟著一名同樣年輕地先生高聲誦讀著。

整齊響亮的讀書聲,讓悄然立在窗外的館陶滿面陶醉,直到聽見有腳步聲從院門口傳來,才戀戀不舍的收回目光,豎起食指擱在嘴邊,對來人做了個噤聲的姿勢。

那三十多歲的官員點點頭。便立在門口,等著館陶出來。

再一看充滿希望的課堂。館陶緩緩走出了樹蔭繁茂地小院,唯恐驚擾了學子一般。

一直和那年輕人走出很遠,他才微笑道:“狀元郎可還習慣啊?”

來人正是昭武十八年的恩科狀元商德重,聞言拱手笑道:“先生說笑了,還是稱呼學生草字吧!”他因著去歲為秦雷請命,被昭武帝下了獄,雖然後來被解救出來、大部分人也官復原職。可像他這樣地首腦人物,卻再也不能被朝廷容下了。

好在秦雷這棵大樹已經足夠遮蔭,他和辛驪桐、塗恭淳,以及五十多個不願在朝堂待下去的進士,便投了當時的隆威郡王府。

秦雷自然張開懷抱歡迎他們,將能提供的崗位全部擺出來,任其挑選……林林總總的上百個位置大體分為三類,其一曰‘外放’。南方蓬勃發展,缺少年輕博學的俊才,他們可以去擔任州府長官的副手,比如說通判、同治之類地,跟著學習個三五年,便可守牧一府、造福一方了。即是說。實習幾年之後,可以擔任五品知府,這好事兒可是打著燈籠都難找的……我們以前說過,當時庶族出身的,熬一輩子也不一定能爬到五品。辛驪桐和八九個進士便選擇了這條道路。

之所以大多數人沒選擇,是因為後兩個更加有味道。一個是塗恭淳他們那二十多個投筆從戎的,要知道在三足鼎立的背景下,武將的地位要比文臣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一般來講,國家需要誰。誰的地位就水漲船高。

但這絕對不是說讀書無用。因為武將也分個三六九等。有文化的將領才是最有前途、最能常勝、最受人尊敬的,人稱‘儒將’是也。

這就好比混堂口。雖然都是道上兄弟,可沒文化的只能拿刀上去砍,好比馬仔,將來充其量也就是個浩南哥;但識文斷字會出餿點子的,就不用那麽危險,上來就可以幹個狗頭軍師,勝了自然是狗頭們的運籌帷幄之功,輸了卻是馬仔們人頭豬腦的結果,所以倒黴地機會微乎其微,還很有可能實現從狗頭軍師到蔣先生的飛躍。

所以說還在念書的朋友們,刻苦讀書是很有必要的,即便你真的有志於江湖,還能以蔣先生為奮鬥目標,而不會像浩南哥那麽辛苦……

哦!還是說回投筆從戎。另有一樁不足為外人道哉的好處——王爺可是要征戰天下的啊!跟著他老人家鞍前馬後混個臉熟,等將來革命勝利了,還會虧待了咱們這些從龍功臣?

所以說但凡書讀得好,一般腦瓜都是很聰明的。如果說辛驪桐他們是追求穩定的保守派,那塗恭淳他們便是渴望功業的激進派。

至於剩下地十多個,統統進了大學堂,當起了教書先生。王府裏地上下都說他們是高風亮節,但秦雷、館陶、樂布衣這些妖怪卻一個勁兒的冷笑。不過笑歸笑,他們還是得承認,這十來個進士地眼光毒辣、性情隱忍、謀劃長遠,才是……可以托付國事的臣子。

雖然秦雷和館陶對外只說這大學堂乃是弘揚儒學、教書育人的地方,可實際上這裏只培養一種人,那就是士子,而士子是要當官的……想想蔣校長或者東林黨,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