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新聞戰

第二天,巴黎和倫敦的所有報紙幾乎都報道了一則新聞。

所有的新聞都配發了那張教堂前的照片,照片上,衣衫襤褸的小女孩在衣冠整齊的秦致遠臉上輕輕一吻。

秦致遠臉上帶著溫柔和憐愛,他的手扶在小女孩的腰間,下蹲的身體微微前傾,有迎合的動作。

小女孩身體較小,她瞪著楚楚可憐的大眼睛,帶著遲疑和發自內心的感恩,腳尖微微踮起,雙手放在秦致遠的肩膀上,送上了這個聖潔的天使之吻。

新聞的標題,就叫《兩個天使》。

在某些報道裏,還有秦致遠抱著小女孩往前走的背影,那是秦致遠帶著孩子們在返回黑天鵝城堡。照片上,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圍攏在秦致遠和朱莉周圍,堅定的互相依偎著往前走。只有秦致遠抱著的小女孩正對鏡頭,小女孩臉上臟兮兮的,有大塊大塊的凍傷,她頭發淩亂,上面掛滿冰淩,眼含淚水,更加楚楚動人。

現在是聖誕節,雖然歐洲戰火紛飛,但人們更需要心靈的慰藉,更需要人文關懷,更需要發自內心的力量。

秦致遠和小女孩的照片充分滿足了這一點,整個畫面充滿的人文氣息,秦致遠整齊的衣服和小女孩臃腫的棉衣形成鮮明對比。最令人稱道的是,在流傳最廣泛的那張照片上,小女孩雖然衣衫襤褸,是施舍的一方,秦致遠衣冠楚楚,卻是被施舍的一方。這充分滿足了歐洲人民的驕傲,雖然目前的生存環境並不好,但如果放到全球來看,歐洲人的底蘊還是很有優勢的。

自從世界大戰開始以來,英、法、德三國都逐漸認識到新聞報紙的力量,各國政府都在不斷改進控制、操縱信息的能力,使之越來越系統化,覆蓋範圍越來越大。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英國就成立了新聞出版局,其任務就是決定什麽能報道,什麽不能報道。不久,英國人通過了一部《王國防衛法案》,它規定出版發行“可能直接或間接對敵人有用的”任何東西都是非法的。法國在戰爭剛開始時,新聞管控由霞飛以及他的參謀部負責,這個簡單的新聞體系效果不錯。

不管到什麽時候,軍管總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當戰爭進行到第三年,新聞審查制度愈發嚴格。

隨著戰爭的進行,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嚴重影響,民眾的不滿情緒正在滋生蔓延,越來越多的人對戰爭前景悲觀失望,哪怕是最樂觀的人也不敢預言戰爭會在年內結束。

聖誕節前後,正是準備物資,籌備來年攻勢的時候。就在這個時間,工廠裏的工人開始騷動不安,英、法、德三國幾乎采用的同樣的手段,他們不約而同的把罷工當作是“叛國”處理,只要有人敢在集會時演講,秘密警察就會逮捕他們。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上台後,建立了信息部和國家戰爭目標委員會。前者的作用是管控信息,後者的作用不是制定英國的戰爭目標,而是要消除國內的不滿情緒,維持社會穩定。

法國則在外交部下建立了一個新的宣傳機構,這個機構的目標是國內民眾,把主要精力放在德國人的暴行上,同時把這場戰爭描述為一場為了保護正義和自由的十字軍東征上。

這則新聞的出現,完美的迎合了英、法兩國的新聞宣傳。這則新聞提醒逐漸陷入絕望的人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美好的東西值得去眷戀,還有希望值得等待,還有光明值得向往。

這裏面,也少不了教廷的推波助瀾。

雖然教廷在俗世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教廷在俗世中擁有自己的支持者,還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在稍晚些時候,德國人的報紙也報道了這則新聞。

戰爭開始之前,德國有4000種報紙,其中一半是日報,訂閱量驚人。

戰爭開始後,德國並沒有有效的體系塑造引導本國民眾的意見,隨著時間推移,德國許多問題開始惡化,輿論控制是其中之一。這種惡果是容克貴族一手造成的,容克貴族們不喜歡普通大眾,也懼怕普通民眾,他們不想讓人民擁有思想和意識,只想讓人民服從他們的意志。

20世紀初的新聞報道,如果讓一個21世紀的人來看,會感覺滑稽可笑。當時的德國報道中,有一個固定情節,把德國描繪成一個正在和魔鬼搏鬥的巨人,這些魔鬼正肆無忌憚的想用陰謀毀滅德國。

無恥的謊言肆意橫行。

英國人和法國人把德國人形容成匈奴人的後裔,在新聞報道中說德國人為了不讓法國青年當兵就砍掉他們的雙手,還說德國人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德國人則說俄國人在東普魯士的湖裏下了毒,並且去俘虜的四肢取樂,還說法國人和比利時人會挖出俘虜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