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浪費

對於法國人來說,“雞”這種動物是可愛的,也是神聖的,法國人自己就是以“高盧雄雞”為自稱。

秦致遠雖然現在是法國國籍,但秦致遠在餐桌之外並不喜歡雞。

當然了,在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秦致遠不介意以“母雞”作為代稱,因為那確實很形象。

“母雞”就是轟炸機,因為沒有足夠的火炮,所以秦致遠希望在發起攻擊前,能有一定數量的轟炸機作為火力補充。

在秦致遠的主持下,雷諾工廠研制出了運輸機,這些運輸機稍加改裝就是轟炸機,每一架轟炸機可以攜帶八枚100公斤航彈,或者是四枚二百公斤航彈。

此時的英、法兩國其實已經有了轟炸機,但基本上都是水平轟炸機,限於攜彈量以及轟炸精度,使用並不廣泛。

秦致遠主持的轟炸機,是一種標準的俯沖轟炸機,既可以進行相對精準的俯沖轟炸,又可以執行水平轟炸,完爆這個時代所有的轟炸機。

這樣的轟炸機,秦致遠要求得到100架。

自從接到戰鬥命令的當天,秦致遠就要求老雷諾開始改裝飛機,從秦致遠已經獲得的那十幾架運輸機開始。到八月初為止,包括新生產的轟炸機和改裝完畢的轟炸機在內,秦致遠一共獲得了60架,達到了發起攻擊的最低要求。

這些轟炸機如果全部出動,當攜帶相當於155毫米榴彈炮威力的50公斤航彈時,每架飛機大概可以攜帶20枚左右,出擊一次就相當於1200門155毫米口徑火炮的一次齊射,其殺傷效果可以覆蓋18萬平方米。

好吧,所謂的“18萬平方米”只是理論數據,實際使用的時候威力不一定有這麽大,當然了,也可能比這個大。

最令秦致遠看重的是,在這些轟炸機飛行員中,有大約80名華人。

這些華人都是雷諾工廠裏的試飛員,他們幾乎沒有廢什麽力氣,就掌握了足夠的飛行技巧。

要操縱此時的飛機並不需要多復雜的技巧,也不需要大學畢業,和坦克比起來復雜不到哪裏去,對於人員的要求甚至還不如坦克裏的炮手高。

對於飛行員的價值,沒有人比秦致遠理解的更深刻。所以秦致遠很重視飛行員的培養,只要有機會,總是會讓更多的人去試一試。

結果很令人滿意。

似乎是華人相對於西方人較小的身材更加適合待在駕駛艙裏,不僅有很多人獲得了轟炸機的駕駛資格,也有不少人獲得了戰鬥機的駕駛資格,甚至有人加入了航空隊。

在尼維勒發起春季攻勢前,英國人和法國人組織了550架飛機,這些飛機組成了15個航空中隊,和德國人為了制空權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戰鬥結果令人傷心,協約國僅僅是頭五天就損失了131架飛機,105名飛行員陣亡。在整個四月,僅僅是英國就損失了912名飛行員和偵查員。

1917年四月,也被稱為是“血色四月”。

在這場戰鬥中,一位叫“曼弗雷德”的德國人聲名鵲起,他一個人擊落了21架協約國戰機,因為經常駕駛一架紅色的“信天翁”D型雙翼戰鬥機,被人稱為“紅男爵”。

華人飛行員因為秦致遠和尼維勒的不合錯過了四月份的戰鬥,現在這一次,是華人飛行員駕駛飛機第一次出現在歐洲戰場上。

八月初,第17集團軍的炮兵開始對塔得努瓦和蘭斯之間,蓋於至撒西一線的德軍防禦陣地開始炮擊。

秉承法軍傳統,戰前的火力準備長達三天,戰役高昂的炮兵們發射了250萬枚炮彈,其中包括15萬枚毒氣彈,這些炮彈的總重量超過了十萬噸。

而就在同時進行的伊普爾戰役中,英軍發射了400萬發炮彈,總重只有6.5萬噸,從這些數據上可以看出第17集團軍重炮比例的兇殘。

三天以來,前線步兵唯一的任務是待在出發陣地上,一邊喝著各種白酒、紅酒、啤酒,一邊欣賞在德軍陣地上舉辦的焰火晚會。

德國人從來沒有遭遇過如此規模的炮擊,據戰後統計,這三天的炮擊至少擊斃了12000名德軍,這幾乎是整整一個滿員師的數字。

德軍從沒經受過如此規模的炮擊,奧斯卡·馮·胡蒂爾上將被逼無奈,在第17集團軍的步兵尚未投入進攻時,就被迫將前線傷亡慘重的兩個師撤到二線,換上新生力量準備迎接第17集團軍的進攻。

秦致遠指揮的炮擊很有特色,根據蓋於至撒西一線的地形。

秦致遠命令分段炮擊。

所謂的“分段炮擊”,就是把敵人的陣地分為不同的部分進行炮擊。如果是山地,那麽就使用毒氣彈,如果是平原,那麽就使用高爆彈,巴斯蒂安的部隊還使用了“間接射擊”。

所謂的“間接射擊”,就是把機槍的槍口向上擡起,對著德軍陣地的空中射擊,這樣子彈飛上空中之後,會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逐漸下降,在這個過程中子彈的動能並不會喪失多少,如果幸運的話,確實有可能擊中德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