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舉步維艱

誰都知道經濟危機時期抄底是個好機會,但怎麽抄底,這卻是個技術活。

有一些共性可以確認,經濟危機時期,工廠因為沒有訂單會停工,大量工人會失業,工廠處於停工狀態,為了減少損失,工廠主會將工廠出售;同時農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哪怕是降到成本以下也沒人購買,繼而會有農民出售農場。

如果這個時期抄底就是揮舞著支票薄見什麽買什麽,那買到最後只能是破產一途。

想想看吧,工廠裏的機器更新換代的年限是十年左右,可以說很多工廠裏的機器基本上都是出於即將報廢狀態,這樣的工廠買來幹嘛?

也有全部都是新機器組成的工廠,但工廠主也不是傻子,或許工廠主會為了防止機器變成一堆廢鐵將那些工廠打包出售,但如果這時候有揮舞著支票薄的傻子找上門,工廠主的大刀也一定是早已饑渴難耐。

西蒙·艾倫並不傻,否則也沒有機會成為聯盟集團的掌舵人,早在半年前,西蒙·艾倫就組建了一支評估團隊,對全美的相關企業進行評估,為了大抄底做準備。

全美!

這聽上去胃口有點大,其實在全美範圍內,和聯盟集團相關的產業並不多,到目前為止,聯盟集團涉及的行業只有生物、汽車這兩個領域,所以西蒙·艾倫最初的考察範圍就僅限於這兩個領域。

生物行業,因為青黴素是獨家生意,尼龍也擁有專利權,所以在生物行業,能對聯盟集團構成威脅的就只有杜邦公司。

不過杜邦公司是不用想了,杜邦公司還是很有實力的,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涉足非炸藥產品,並且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因為在世界大戰中獲利頗豐,杜邦公司不缺現金,而且杜邦公司的三個老板打著和西蒙·艾倫一樣的注意,他們也想在經濟危機期間抄底。

汽車領域的情況更令人絕望,在聯邦汽車出現之前,福特是美國市場無可爭議的霸主,就算是聯邦汽車出現,福特公司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不再是百分之百,但還是占據著八成以上的市場。

福特公司在世界大戰前的訂單根本就接不完,世界大戰更刺激了汽車業的發展,福特公司在世界大戰期間同樣是獲利頗豐,他們也不缺乏現金。

於是西蒙·艾倫發現了一個令人尷尬的情況,聯盟集團的確是有豐厚的現金,但現在居然找不到值得購買並且可以購買的目標,也就是所謂的“有錢花不出去”,這實在是令西蒙·艾倫感到難堪。

作為一名立志要成為“侯爵”的男人,西蒙·艾倫絕對不能任由這種狀況發生。

於是聯邦集團的視野開始擴散,就像是餓了三天兩眼都在發綠的惡狼,開始在整個美國尋找可以花錢的地方。

1920年的美國,是一個資本已經逐漸衰落的年代。

七年前,銀行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逝世,這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去年,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逝世,又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至此,美國經濟界的三巨頭只剩下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一個人。

約翰·D·洛克菲勒的日子也不好過,他的標準石油被認定有壟斷嫌疑,九年前被聯邦政府分拆,雖然分拆之後所有公司的股票價格都在上揚,實際上洛克菲勒的財富還是在增加,但實際上卻因為政府的介入已經今不如昔,風光不再。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加上世界大戰之後的後遺症,這一次經濟危機的烈度可想而知。

聯盟集團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出生之後的聯盟集團雖然發展很快,斂財速度不亞於曾經的經濟界三巨頭,卻因為時日尚短缺乏底蘊,在美國經濟界還沒有和實力相匹配的待遇,這也是聯盟集團現在有錢沒地兒花的原因。

聯盟集團的員工在和人打交道的時候,還有些消息封閉的家夥會問“聯盟集團是幹嗎的?”。

而如果把聯盟集團換成是標準石油,如果洛克菲勒表示他想收購某家公司,那麽估計任何一家美國公司的老板都願意在洛克菲勒面前撿肥皂。

這就是差距。

所以當第一秘書簡·柯雷吉向西蒙·艾倫匯報的時候,聲音就格外無奈:“史蒂夫還是不肯松口,他只願意授予使用權,不願意出售專利。”

史蒂夫全名史蒂夫·莫爾,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名教授,他手中掌握著一項石油煉化方面的重要專利,對即將進入美國市場的聯邦石油非常重要。

西蒙·艾倫想買斷這項技術,一方面可以聯邦石油提供支援,另一方面也可以給標準石油一個打擊。

如果從全世界範圍內說,聯邦石油和聯合石油確實是占據著半壁江山,但如果局限到美國,標準石油才是老大,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