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象征意義

必須得說,蘭芳國安局還是很有效率的。

秦致遠召開會議的第二天,蘭芳國安局會同望海州軍區、沙撈越自治聯盟開展突襲行動,將名單上的親英分子除了李宗禮之外全部抓獲。

這對於沙撈越來說又是一次大地震,前前後後因為這件事被牽連的人達到千人之多。

這一次突襲之後,沙撈越地區再也沒有人敢和英國人合作,國安局的行動徹底斷了那些親英分子心中的念想。

其實整個沙撈越地區也沒幾個人了,戰爭進行了兩年多,英屬馬來亞的殖民軍隊和沙撈越自治聯盟的反抗軍在沙撈越各地展開激烈的拉鋸戰,民眾幾乎已經十不存一,那些親英的都去了馬來半島,親蘭芳的大部分去了望海州和鄭和島,又有一部分被分流到菲律賓,整個沙撈越地區,現在最多還有十萬人。

十萬人,這甚至還沒有望海州下面的一個市人多,也不知道那些人在折騰什麽。

英國人放棄沙撈越,也和沙撈越人口的銳減有關。

其實相對於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來說,現在純正的英國人真沒剩多少,英國人搶占殖民地並不是為了土地,而是為了給本國工業品找到足夠的市場,當沙撈越變得荒無人煙的時候,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場”這個功能。

英國人會放棄沙撈越,秦致遠可不會放棄。

進入1920年之後,蘭芳再次迎來了生育高峰,就以蘭芳本土而言,1920年的前八個月足足有近百萬嬰兒出生,僅僅是前八個月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達到百分之九點五,全年的人口增長率估計能達到百分之十三左右,這些新生的嬰兒絕大部分都擁有華人血統,是第一代土生土長的蘭芳人,秦致遠要為這些人創造更好的生存空間才行。

隨著人口的持續增加,蘭芳各方面的情況也正在飛速發展,到1920年的八月份,水稻已經收獲了兩季,蘭芳目前的可耕地總數大概是2700萬畝,雖然蘭芳人口這兩年增加很快,但因為土地也在擴張,蘭芳給新移民的每戶100土地的政策還是沒有變。

客觀上說,蘭芳土地的產量還是不錯的,雖然比不上雜交水稻動輒畝產成噸的產量,也比不上民國農民一家人伺候一畝地的精耕細作,單季畝產300公斤還是沒問題的,僅僅是前兩季,蘭芳的糧食產量已經超過了一千萬噸,這些糧食足夠蘭芳全體國民食用三年之久,如果再適當補充些農副產品,吃上個四年也沒問題。

說起來,民國移民蘭芳的百姓,第一個年頭基本上沒有賣糧的,但等到第二個年頭,持續的豐產就逼著這些以前把糧食看得比命重的農民開始賣糧。

不賣沒辦法,糧倉裏裝不下。

所以最近這兩年,蘭芳的糧食不僅大量供應民國和德國,還出口到美國和歐洲,換取美國和歐洲的農副產品以補充蘭芳日常所需。

當然了,供應給民國和德國的,基本上就和免費差不多,民國北洋政府已經和蘭芳成為同盟,而且還是全方位戰略合作夥伴那種,德國是蘭芳的潛在盟友,現在又正處於困難中,不管事出於秦致遠和威廉三世的私人感情,還是處於人道主義,秦致遠都不可能對民國撒手不管。

相對於農業,工業的發展更令人欣喜,1920年的前八個月,蘭芳的工業已經完成了全年的全部目標,預計本年度能完成工業增產計劃的百分之一百五十,這個增速在全世界經濟一片低迷的情況下可謂是一枝獨秀,如果持續下去,蘭芳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大概可以提前一年半完成,到時候蘭芳就是不折不扣的強國,工業不說能趕英超美,和法國的經濟總量差不多會持平。

從地域上看,法國本土加上殖民地,其實地盤比蘭芳大得多,但法國的殖民地大部分都處於尚未開發狀態,類似北非三國這種特殊情況少之又少,所以法國的經濟總量真的沒多高,比意大利強點有限,和英美還是沒法比。

美國就不說,自身工業實力獨霸全球,沒有任何爭議,蘭芳想要迎頭趕上尚需時日,英國則是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其中以白人為主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現在正在謀求自治地位這就先不說,印度這個擁有三億人口的國家為英國工業產品提供了一個全球最大的市場,所以英國的工業能力遠在法國之上。

別看印度人口沒有民國多,但說到對工業的需求上,印度比民國要強烈得多。

民國是以家庭經濟、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模式,一個普通的民國家庭,吃的糧食自己種,穿的衣服自己織,用的家具自己做,其實根本就不需要多少工業產品。

印度則不一樣,印度這個國家真正稱得上是人口稠密,他們根本就沒有實施小農經濟的基礎,國內甚至連糧食都不夠吃,因此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英國人接濟,所以對英國有強烈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