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誰也不給

相對於東方而言,西方還是很講究契約精神的。

西方社會中,大到國家政府,小到企業團體,都要講究一個“公信力”,也就是所謂的信譽,如果沒有了信譽,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是玩不轉的。

政治人物更是如此,如果某位政治家身上被貼上“不誠實”的標簽,那麽很不好意思,不管是多牛逼的政治家,不管經營了多久,有多麽遠大的前途,都會毀於一旦。

這和西方的民選制度有關,雖然對於大多數西方國家來說,目前還是君主立憲為主,但法國在這方面絕對是走在前列的,法國是民選政府,對於政治人物的公信力要求格外高。

阿裏斯蒂德·白裏安也是民眾選出來的政治人物之一,自然也是要對選民負責的。

《每日新聞》刊發這個勁爆的內幕,不管是不是真的,阿裏斯蒂德·白裏安都喪失了民眾的信任。

更何況蘭芳做事一向不給人留後路,要麽是不打,要打就一棍子打死,不給人任何東山再起的機會,所以在《每日新聞》率先爆料之後,馬上就有無數的報刊跟進,這時候事實並不重要,先把讀者的眼球吸引過來再說。

於是法國新聞界開始了1921年度的第一輪狂歡,漩渦中心就是阿裏斯蒂德·白裏安。

也不能說阿裏斯蒂德·白裏安沒有發聲渠道,畢竟阿裏斯蒂德·白裏安也有辦報經驗,手中甚至也有報紙,不過在這一輪炒作中,阿裏斯蒂德·白裏安的《人道報》雖然也是竭力為阿裏斯蒂德·白裏安辯解,卻沒有任何作用,千夫所指之下,說什麽都沒用,不管是說什麽,都會成為公眾眼中的抵賴,進而成為公眾討厭阿裏斯蒂德·白裏安的有一個理由。

就在阿裏斯蒂德·白裏安百口莫辯的時候,《每日新聞》繼續添油,把《人道報》和寶石公司的關系披露出來。

這又是一個重磅炸彈。

別看英國和法國在世界大戰中並肩作戰,但齟齬從來沒少過,甚至有德軍進攻時法國人要放棄英國人力保巴黎,而英國人收縮防守不顧法國人側翼的惡性事件,這樣的兩個國家,就算是並肩作戰也是同床異夢。

英國和法國的不和由來已久,世界大戰中的合作並不能抹平曾經的傷痛,百年戰爭造成的嚴重後果不是一兩次合作能夠消除的。世界大戰以後,法國人相當歐洲大陸的老大,英國人想在歐洲大陸上搞平衡,英、法兩國間的關系已經不像世界大戰中那麽和睦,政府也不再把重心放在保持克制上,民怨本來就在發酵,阿裏斯蒂德·白裏安的醜聞就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引發了遍及法國各個階層的全民大討論。

這時候《人道報》和寶石公司的那點不清不楚就不重要了,甚至阿裏斯蒂德·白裏安本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國應該用什麽樣的態度對待英國,應該用什麽樣的態度對待新的國際形勢。

在這種情況下,阿裏斯蒂德·白裏安本人只能黯然辭去所有的職務,從法國政界消失。

至於阿裏斯蒂德·白裏安曾經的提案,還是算了吧,有阿裏斯蒂德·白裏安的前車之鑒,法國國會也沒幾個不開眼的。

如果站在法國政府的高度上,法國政府並不畏懼蘭芳政府,該爭取的利益就一定要爭取,這一點誰都不會退縮。但問題是蘭芳現在不安套路出牌,動輒就把目標從整體轉移到個體上,這就讓人實在是受不了,誰都不是聖人,都有把柄落在別人手裏,正因為都有批次的把柄,所以政治家們之間才能維持一個平衡,如果有人撕破臉,那就是個兩敗俱傷的局面,所以沒人會貿然行事,但如果是個人面對一個國家,怎麽著也不可能兩敗俱傷,這時候就是槍打出頭鳥。

秦致遠當然也不會一味的強硬,商業部長黃錦盛緊急前往法國,和法國商界追加一系列的商業合作協議,其中讓步的幅度還是比較大,寧肯自己吃點虧,也讓法國的那些商界大佬占點便宜,這就跟送錢差不多,最大程度上緩和法國商界大佬對蘭芳商品向法國大量輸出而累積的不滿。軍部同時向法國訂購第二艘“軍團級”戰列艦,同樣是在法國本土生產,雖然各方面的標準並沒有提高,但因為人工和物料的上漲,價格上浮了足足有一成之多。

一系列組合拳下來,法國經濟界和軍界對蘭芳交口稱贊,政界那點事隨即煙消雲散。

政治是什麽,政治就是經濟的延伸。別看那些政治家在台上一個個都是人五人六的,其實都是經濟界大佬的代言人,經濟界和軍界的大佬們都已經沒有意見,政界也馬上是一團和氣,誰再敢說蘭芳的不好,那就是挑撥盟友之間的關系,阿裏斯蒂德·白裏安就是那只被高高掛起來的“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