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螳臂擋車

“法希爾”在波斯語中的意思是優越的、自豪的。

法希爾部落是伊拉克北部最大的部落之一,整個部落大概有四千多人,他們居住在伊拉克北部山區的迪亞奈地區已經有數百年之久。

世界大戰前,法希爾部落還有五千多人,在世界大戰期間,數百名法希爾部落的青壯男人被奧斯曼帝國強征入伍送上戰場,世界大戰後僅僅只有不到一半返回法希爾部落,其中超過半數留下了終生殘疾。

本來法希爾部落的族長費迪樂認為災難已經過去,但沒想到,敘利亞發現的石油再次讓法希爾部落卷入戰爭。

其實敘利亞的石油和法希爾部落沒有任何關系,不管油田是在誰手上,法希爾部落都不會獲得任何利益,法希爾部落的男人們之所以會參加英國人組織的國民自衛隊,是因為應征入伍有一份對於伊拉克平民來說價值不菲的薪水,所以法希爾部落的男人們才會受不了誘惑。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情況還可以,英國人從來不拖欠薪水,出門在外征戰的男人們時不時也會捎回來一些戰利品,這讓法希爾部落有一段時間充滿希望。

雖然仍有人不斷的死去,但死亡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跟著英國人打仗總比跟著奧斯曼人強一點,費迪樂已經非常滿足了。

好景不長,來自蘭芳的軍隊加入戰爭之後,伊拉克軍隊一敗再敗,最後居然連邊境都守不住,讓蘭芳人長驅直入,這實在是讓費迪樂想不通。

英國人不是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嗎?那麽英國人怎麽會不堪一擊?英國不是這個世界上的頭號強國嗎?那麽為什麽還有人敢於挑戰英國的尊嚴?蘭芳,那個國家究竟是個什麽樣的國家?

費迪樂的問題很多,但沒有人給費迪樂答案。

這一次兵敗之後,回來的法希爾男人很少,即使有也是缺胳膊少腿,還能戰鬥的,都已經跟著大部隊退到巴格達以東,沒有人敢回法希爾部落,他們恐怕那會給法希爾部落帶來災難。

這要歸功於英國人對蘭芳人的醜化宣傳,在英國人口中,蘭芳人是天主教的忠實信徒,甚至已經到了“狂信徒”這個級別。一般來說,蘭芳人會強迫所有的波斯人信奉天主教,如果不改變信仰,蘭芳人就會把那些不聽話的家夥全部活活燒死。而且一旦信奉了天主教,蘭芳人會強迫所有人喝酒、吃豬肉、甚至會逼著人吸毒以增加政府收入。蘭芳的管理範圍甚至涉及到普通信徒的家庭生活,在蘭芳不允許一夫多妻,一個丈夫只能擁有一個妻子,否則蘭芳會向當事人征收數額近乎於天文數字的罰款。

所有的傳言都是對蘭芳不利的,在英國人的宣傳中,蘭芳人甚至會把人殺死,然後把人的血灌進汽車的油箱,然後通過施法把這些鮮血變成汽油來驅動汽車。

在這些流言的影響下,普通伊拉克人對於蘭芳人的觀感實在是不佳,蘭芳軍隊所到之處,看到的基本上是殘垣斷壁,得不到任何補給,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居民主動撤走,更多的則是撤退的伊拉克人在毀滅證據。

伊拉克也是世界大戰後新成立的國家,奧斯曼帝國解體之後,英國人把庫爾德人、波斯教什葉派和遜尼派弄到一起,這就有了伊拉克。可以想象,這麽一個新出現的國家,又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伊拉克國內的問題到底該有多麽復雜。

在伊拉克成立之前,伊拉克人面對奧斯曼帝國的強力壓制,各民族之間還能保持克制。伊拉克成立之後,庫爾德人首先提出想要建立一個以庫爾德人為首的國家,然後波斯教什葉派和遜尼派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剛建立的費薩爾王朝對於國家沒有絲毫的控制力,所以伊拉克國內一片混亂,種族仇殺之類的事情並不罕見。

這個背景下,被蘭芳打散的那些伊拉克軍隊在撤退過程中幹些天怒人怨的事實在是太正常了。

然而這一切都被安在了蘭芳人頭上。

自從伊拉克戰敗開始,費迪樂聽到的都是關於這方面的流言,今天是某個部落全員被屠連駱駝都沒放過,明天是某個部落主動遷走以躲避兵災,後天突然有傳言說蘭芳人準備進攻迪亞奈,等等等等。

這樣的日子對於費迪樂來說就是煎熬。

法希爾部落在迪亞奈山區,想要獲得山外的消息,唯一的信息渠道就是來往的行商。

迪亞奈地處伊拉克和土耳其之間,是聯系伊拉克和土耳其的重要通道,所以法希爾部落經常能從往來於伊拉克和土耳其之間的行商那裏獲得某些消息。

當然了,這些“消息”的真實性誰都無法保證。

五月上旬的一天,和往常一樣,費迪樂抱著自己的小孫子來到村口,等待自己的兒子回來。

費迪樂一共有六個兒子,老大和老三還沒成年就夭折,老二死於世界大戰,老四和老五參加了伊拉克國民自衛隊,老六還沒有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