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自發行為

說起“馬奇諾防線”,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法國在二十年代也是有公知的,那些公知對於“馬奇諾防線”一直都沒有停止冷嘲熱諷。

從“馬奇諾防線”立項開始,公知們就開始了持續二十年的咒罵,先是“國家窮的已經發不起薪水,你修什麽碉堡”。

然後軍方迫於輿論壓力縮小規模,公知們又開始罵“你的堡壘已經有了幾千個,那還要燒錢養幾十萬軍隊幹嘛”。

到1940年初,世界大戰已經開始,戰爭陰雲籠罩在巴黎上空,公知們終於開始著急,輿論方向頓時來了個大轉彎“國防部這十幾年都在幹嘛?馬其諾防線居然只修了一半,這能保護法國的安全嘛?達拉第防線呢?”

等到法國投降後,公知們終於開始了歇斯底裏的狂歡“哈哈哈哈——馬其諾防線,果然是無用功的代名詞”。

嗯嗯,從古至今,公知的嘴臉都是可惡的。

秦致遠不是公知,但秦致遠一樣反對“馬其諾防線”。“馬奇諾防線”的根源是來自保守派的勝利,在福煦淡出法國軍界之後,法國軍界再也沒有了中流砥柱,而貝當的履歷並不足以讓貝當擁有類似福煦的聲望,所以保守派重新占據上風。

法國當年在普法戰爭中一敗塗地,隨後的法國人為了復仇,將“大規模進攻”理念奉為經典的軍事思想。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規模進攻”在德國人的機槍大炮面前傷亡慘重,於是法國人開始審視“大規模進攻”的利弊,綜合權衡之下,“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成了主導思想。

隨後法國人利用現代技術將其進行改進,並進一步發揚光大,最終將這一“完全防禦”的軍事思想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從而使法國人的軍事思想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從“完全進攻”變成了“完全防守”。

“馬奇諾防線”就是“完全防守”的直接體現。

秦致遠雖然是外籍軍團的榮譽司令,但對於法國的內政,秦致遠是完全不幹涉,在“馬奇諾防線”這個問題上,秦致遠現在不準備發表意見,就算是要發表,也要等皮埃爾上台之後再說,那“撥亂反正”的榮譽就會完全歸為皮埃爾。

在這種前提下,巴斯蒂安肯定是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最終巴斯蒂安怏怏而去。

巴斯蒂安離開是有原因的,法國的殖民典範之一,北非三國中的摩洛哥發生了叛亂,巴斯蒂安要去平叛。

摩洛哥是個被法國和西班牙瓜分的國家,北部屬於西班牙,南部屬於法國。在1921年之前,法國和西班牙占據著摩洛哥的平原地區,東部和南部的廣大山區則是生活著無數的摩洛哥本地人。

1921年,西班牙人開始進攻裏夫山區,想把整個摩洛哥北部納入西班牙的領土範圍。

這遭到了摩洛哥人的堅決抵抗,西班牙人現在也確實是已經日暮西山,他們在世界大戰中是中立國,根本就不敢參與歐洲大陸的爭霸,只能拿摩洛哥這些土著居民抖抖威風。

但這個威風也不是好抖的,當年的七月份,摩洛哥的那些“土著”在安瓦勒全殲2萬名西班牙侵略軍,同年8月,那些“土著”在梅利利亞附近又迫使3000名西班牙侵略軍投降。

這可真是讓人無語,標準的裝逼不成反被草。

就在今年初,裏夫軍民再次粉碎了西班牙10萬軍隊的進犯和封鎖,幾乎解放了西屬摩洛哥的全部國土。

西班牙人的失敗引起了法國的警惕,就在十萬西班牙軍隊失敗之後,法軍渡過沃爾加河,占領裏夫的谷倉沃爾加盆地。

裏夫軍民擊敗了法國殖民軍的突然襲擊,並發起反攻。在法國占領區人民的配合下,解放了大片國土,並包圍了非斯等法軍基地。

上個月,堅決反抗西班牙人侵略的摩洛哥酋長克裏姆召集裏夫地區的12個大部落首領開會,通過了《民族宣言》。隨後,12個大部落首領簽署文件確認克裏姆為埃米爾,也就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裏夫共和國宣布成立。

事情鬧到現在這一步已經是不可收拾,為了保證法國在摩洛哥的利益,法國和西班牙簽訂軍事同盟條約,調集40萬軍隊圍攻裏夫共和國。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乏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在法國和西班牙決定圍剿裏夫共和國的時候,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和英國人控制中的利亞比也不甘寂寞,阿爾及利亞和利亞比的波斯人紛紛集會,支持裏夫共和國的反抗鬥爭。

法國政府也是“民主自由”的過了頭,前線的士兵正在浴血奮戰,法國國內的工人不說加班加點踴躍支前,反而舉行罷工和遊行示威,以表達對裏夫共和國的支持。

法國軍隊表現的也夠嗆,在摩洛哥,有法軍士兵拒絕向裏夫共和國軍人開槍,甚至還同裏夫軍民聯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