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不設防

撒丁島的空軍開始升空的時候,部署在勞特島的空軍第二聯隊和部署在棉蘭的空軍第五聯隊同時出動,第二聯隊的目標是獅城,第五聯隊的目標則是雅加達。

英屬馬來亞,這是英國在東南亞地區最後的殖民地,也是距離蘭芳本土最近的殖民地,英國人在進攻蘭芳的西部省,蘭芳也在進攻英國的英屬馬來亞。

在這場決定國運的戰鬥中,蘭芳和英國不約而同的選擇保守戰術,都是先從穩固自身出發,逐步向對方的核心地帶逼近。

不同的是,蘭芳可以戰略放棄撒丁島,但英國卻不得不防守英屬馬來亞。

一旦蘭芳占領英屬馬來亞,那麽蘭芳的空軍部隊就可以從馬來半島直接出發,威脅到印度的安全,英國人可能對丟掉英屬馬來亞不在意,但如果丟掉印度,那將是英國的不可承受之重。

就目前的國家實力來說,有著廣袤殖民地的英國確實是國力強大,但國力強大是要靠軍力來展現的,而恰恰在軍力這個問題上,英國的現狀令人尷尬,多少有些外強中幹的味道。

英國宣布參戰之後,和上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樣,向所有的殖民地發出《征召令》,號召廣大殖民地人民站出來保衛大英帝國。

這時候一個令人無比尷尬的事實就出現了,英國的《征召令》並沒有得到上一次世界大戰時那麽廣泛的響應,除了印度之外,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優異的澳大利亞人和加拿大人都沒給英國人足夠的回應,這給大英帝國的征戰蒙上一層陰影。

澳大利亞人和加拿大人都有不參戰的理由,澳大利亞人現在自顧不暇,還沒有從上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中擺脫出來。

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的成年男子幾乎損失殆盡,現在僅僅才過了六年,年青一代的澳大利亞人還沒有長大成人,所以澳大利亞人就算是想參戰也無能為力。

再說了,英國人到現在還沒有付清上一次世界大戰後應該支付給澳大利亞的撫恤金,這讓澳大利亞人怨聲載道,早就對英國人已經心存不滿,這時候再想征召澳大利亞人是難如登天。

加拿大的情況更麻煩,上一次世界大戰前,加拿大只有八百萬人口,但就是這八百萬人口,加拿大卻湊出來一支總人數為六十二萬人的軍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世界大戰中,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的表現同樣出色,索姆河戰役後,加拿大人贏得了“先鋒隊”的聲譽,在1917年4月份進行的維米嶺戰役中,加拿大人付出了慘重代價,為協約國贏得了維米嶺戰役的勝利,同時也為加拿大贏得了能夠以一個獨立國家名義參加巴黎和會的地位。

世界大戰共給加拿大造成六萬六千人陣亡,十七萬人負傷,這個比例和澳大利亞人不相上下。

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維米嶺戰役中負責指揮加拿大部隊作戰的指揮官阿瑟·克裏回到加拿大後遭到審判,理由是阿瑟·克裏指揮的部隊傷亡太大,給加拿大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真特麽慘,加拿大人現在就算是想參戰,估計也沒有加拿大將軍敢領兵作戰,打輸了是國家罪人,打贏了也要被審判,加拿大的將軍們都是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

這麽一算,唯一響應英國政府號召的就只剩下印度人。

印度人確實是人口眾多,上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上百萬印度士兵在歐洲作戰,也同樣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出生入死。

也算不上作戰吧,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從來沒有發起過任何一次以印度人為主力的戰爭,印度人在戰場上承擔的都是輔助任務,挖挖戰壕、搬搬東西、送送傷員什麽的,和華工剛開始時的任務差不多,英國人不敢讓印度人承擔任何有難度的作戰任務。

但縱然如此,印度人也依然是大英帝國國王王冠上那顆最耀眼的明珠,如果沒有印度人的參與,英國就要征召女人上陣,雖然這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已經有先例,但這絕對不是英國人願意看到的場景。

英國本土面臨的問題和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國家一樣,英國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同樣死傷慘重,雖然沒有法國每28個人就有一個人傷亡那麽慘,但英國的比例也到了57比1,英國新一代有生力量還沒有長大成人,這讓英國的人口結構也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憑借英國現在的實力,如果沒有外來力量加入,英國或許能堅持個一年半載,但時間再長就無法堅持,除非英國把女人也派上戰場。

在喬治五世下發《征召令》之後,印度總督府承諾將會派遣不少於兩百萬人的部隊前往歐洲大陸和英國本土,這對於英國政府來說意義重大,雖然印度部隊的戰鬥力不怎麽樣,但至少會讓英軍一方看上去聲勢浩大,所以印度是英國人不得不保護的戰略要地,如果沒有了印度,英國現在就可以認輸,因為英國本土已經沒有了多少戰爭潛力可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