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起爭議姊弟生嫌隙

聽了二郎的話,容娘不由挑眉道:“春寧那樣的品貌,還配不得二郎?三郎莫不是糊塗了?”

三郎漲紅了臉,帶了幾分惱,道:“姐姐明知道大舅母曾有心……已被母親婉拒了的,何苦還要將二郎拖下水……”

三郎雖說才十四歲,可是他的終身大事已經不少人惦記,其中最為關注的不是王楊氏,而是侍郎府的大太太郭氏。

雖為侍郎府的嫡長媳婦,可大太太郭氏的身份卻很尷尬,只因她出身寒門,家裏不過是舉人門第,不只是填房,當年還是在楊家大爺病重時是以沖喜的身上嫁進楊家的。不過楊家大爺到底沒熬過去,續娶半年就撒手人寰,留下一個遺腹子,就是侍郎府大房獨生女春寧。生父早逝,母族寒微,又無親手足兄弟,即便有個侍郎祖父,春寧的親事也難辦。

聯姻雖是結兩姓之好,可想要在門當戶對的人家選親事就很難如意,願意提親的人家,不是為了攀附楊家,就是旁枝庶孽之流。真正優秀的子弟,又怎麽會願意迎娶春寧這樣的女兒。在世人眼中,喪父孤女雖不在“五不娶”之列,可也實不是有福澤之人,當然不是媳婦的好人選。

楊大太太妙齡寡居,獨女就是她的命根子,一心想要給女兒找一門合意的親事,金釵之年便開始托婆母妯娌幫忙相看,兩三年下來,卻是總沒有合適的。並非想要攀權富貴,而是想要找個家裏人口簡單,對方品貌出挑的。可這樣的女婿人選,多少人搶著,哪裏能輪得著春寧。

直到去年,王青洪闔家進京,楊大太太一眼就相中了三郎。

三郎雖比春寧小一歲,可敦厚穩重,不類京中少年輕浮,是個一眼能看透的好孩子。又是楊家的外甥兒,親上加親,“姑做婆”也是世間常有的。

王楊氏在京時,楊大太太便提過一遭。王楊氏憐惜春寧,可侄女是侄女,媳婦是媳婦,只推說三郎年幼,婉拒了此事。

郭氏顯然沒有死心,每次見容娘與三郎,依舊有結親之意。

這樣行事,就有些惹人厭,以容娘的脾氣,早就避而遠之。偏生楊大太太雖有些清高孤僻,春寧卻是品貌俱佳,是個極可親可愛的女子。容娘即便同意王楊氏的決定,也為這個表妹的親事懸著一份心。

因道癡進京,容娘就想到道癡身上。

即便道癡曾為天子伴讀,可論起門第,好聽些也不過是“書香門第”,實際上不過是鄉紳人家。

春寧再有不足,首輔侄孫女,侍郎嫡孫女,說給道癡也是下嫁。

三郎並不這樣認為。

他進京大半年,對於人情道理,也不像過去那樣天真。生母拒絕娘家聯姻之事,是有些勢利,可也是一片愛子之心。

除了宗族,母族,妻族也是最重要的親戚這一。

宗族、母族,都是不可選,唯一能選擇的就是妻族。選的好了,是可以依仗的助力;選的不好,說不定就被拉後腿。尤其是立志出仕的,妻族很是重要。

春寧的不足歸根結締就是一個字,“孤”,無父兄可靠,無母族可依。即便祖父為京堂,可也是花甲暮年。叔伯兄弟即便有出仕的,不是隔房的,就是堂親。母族那邊,更是指望不上。

如此一來,迎娶春寧,得到的好處不過是借機與楊家成為姻親,這也是門當戶對的人家不願意與之結親、只有不入流的人家願意攀附的緣故。

王家本就是楊門女婿,自然沒有“親上加親”的必要,王楊氏才會拒絕的毫不猶豫。

三郎知曉內情,並不贊同容娘的話,搖頭道:“二郎家中人口單薄,母族亦不繁,正應尋一門得力的妻族做與力,這親事不妥當,姐姐還是不要攙和。”

容娘豎眉道:“怎麽不妥當?我曉得二郎多了‘天子潛邸伴讀’身上,多少人盯著,並不愁親事。可那些都是什麽人家?不是心思不正愛鉆營的,就是想著用庶女族女拉攏人的。真正的好人家,誰不是愛惜羽毛的,哪個會將嫡女下嫁個小秀才?只有大舅母這樣,愛女心切,才會不挑門第,要不然就不是結親,而是結笑話。”

至於妻族的助力,對旁人來重要,對道癡來說反而可有可無,因為他直通內廷,只需忠君本分,前程定是一片光明。

三郎依舊皺眉,道:“誰家都可,只不能是楊家。”

容娘冷哼道:“楊家不是你的母族,是你的仇家了?本是極妥當的親事,大舅母找到合意的女婿,二郎也有了楊家做依靠,省的在京裏被這個那個算計了去,你作甚這般攔著?”

三郎看著容娘,正色道:“楊家是姐姐與我的母族,卻非二郎的母族。外祖家的表弟、表妹們都是眼高之人,連我與姐姐都被曾被他們視之為‘鄉下來的親戚’,何況二郎?你我還罷,骨肉之親,即便表弟、表妹們有無禮之處,總要看在長輩面上忍下。二郎好好的男兒,為何要去看他們的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