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下立判

許敬宗的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似的,臉紅得厲害,都沒好意思張嘴,只用實際行動告訴李素,他不是裝蠢,是真蠢,對天發誓不敢跟監正大人謙虛……

李素愕然。

他不是百科全書,前世懂的一些東西只能算是半桶水晃蕩,有的東西確實懂,比如背幾首堪稱千古名作的唐詩,有的東西半懂不懂,要靠摸索,比如治天花,比如造火藥。

對於秦朝的流水線生產為何在唐朝失傳的問題,他是真不懂了。

多麽先進的生產方法啊,這個法子在一千多年以後還是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而且被全世界的工廠沿用著,那時的國人都還嘖嘖驚嘆,覺得外國人就是聰明,居然能想到如此省時省力又省錢的生產方式,殊不知這些東西都是咱們的老祖宗玩剩下的,早在秦始皇還沒統一六國的時候,秦軍的強弩,刀劍,攻城器械等等,都已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了。

流水線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它們都是零件組裝的,每個零件一模一樣,若是強弩,刀劍等某個軍械壞掉了,用不著找工匠修理,自己隨便換上個新零件便可以繼續使用。

幾千年的歷史,記錄最多是王朝更替以及白骨殺戮,留下最多的是遺憾惋惜。

流水線生產法為何會失傳,李素也不懂,大致推斷一下,無非秦朝太短命,那個著名的千年大痞子劉邦得了江山後自然要總結一下前面那個反面教材的經驗教訓,得江山的經驗,以及失江山的教訓,大家總結來總結去,愣是沒把這個流水線生產法算進去。

因為這個方法粗略來看並不顯眼,一個工匠造一個物事,講究的是物事的精美與耐用,可能劉邦的口味與秦始皇不同,那種用幾十上百種零件拼裝起來的東西,劉邦不喜歡,而且那樣的亂世裏,百姓也好,工匠也好,性命朝不保夕,有些關鍵的手藝失傳了,便是永久失傳了。

直到千年後的現代,後人也是挖了秦墓以後,從陪葬品裏發現了秦弩,戰車,還有各種當時的竹簡文獻,才赫然發現原來老祖宗竟如此聰明,流水線生產法才重見天日。

從這件事裏,我們能學到一個道理……沒事挖挖墳盜盜墓,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許敬宗對李素所說的“流水線生產”完全茫然,他是讀書人不假,但讀書人只讀經史子集,說起儒學經義頭頭是道,但對做工蓋房之類的手藝活可就打從心眼裏看不起了。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如今許敬宗既然當了火器局少監,便不得不對這些手藝活認真對待,忙的時候說不得連他自己都得上陣充一下人手,聽李素說起流水線生產法,許敬宗雖不明,但覺厲,長安城裏關於這位李監正的傳說不少,而且他自己也親眼見識過李素的本事,能從李素嘴裏說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

許敬宗敏感地意識到這個所謂的流水線生產法是個好東西,急忙躬下身子,問道:“監正大人說的這個流水……到底是個啥?還請監正不吝細說分明。”

李素點頭,這事許敬宗縱然不問,他也要細說的,不僅說,還要第一時間在火器局內推行,畢竟李世民下了旨,火器局時間緊任務重,必須要改進生產方式了。

“跟你解釋不清楚,這樣吧,你去安排一下,騰出半個工坊,再叫五名熟練工匠過來。”

許敬宗飛快轉身辦事去了。

……

工坊內,一張長條的桌案上擺滿了制造震天雷的所有材料,五名工匠一字排開。

李素也不客氣,指著其中一名工匠道:“你,往火藥裏面摻鐵片,不用管別的事,你要做的只是摻鐵片,一直重復這件事,懂嗎?”

解釋得很清楚,工匠連連點頭。

李素指了指第二個工匠,道:“你,往鐵罐罐裏裝填摻了鐵片的火藥,你只負責這件事,裝滿一罐後,把罐罐推向第三個人,而你,繼續再裝填空罐,懂嗎?”

第二個工匠點頭。

李素再指向第三個工匠:“你,在罐罐口上牽引線,牽好後把罐罐推向下一個人,你只需要重復不停的做這件事,懂嗎?”

第三個工匠點頭。

“你,負責封口。”

第四個工匠點頭。

“你負責裝箱。”

第五個工匠點頭。

造震天雷的工序其實很簡單,本是簡易得不能再簡易的火器,五名工匠都明白後,李素命這五人演示了一遍。

聽說監正大人正在教授新學問,火器局內所有工匠都放下了活,呼拉一下全圍了過來,五名工匠被圍在正中,有條不紊地照李素的吩咐開始造震天雷。

震天雷的制造過程工匠們熟得不能再熟了,每天從睜開眼到合上眼,幹的就是這件事。

然而監正大人今日更改了一下工序後,工匠們卻忽然覺得無比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