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活命之恩

出晉州城,城外仍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官吏和百姓都很忙,忙著上山采木,忙著搭建棚帳。現有的棚帳已足夠晉州難民所用,只是李素和余刺史等人一致認為,晉州城外放賑糧的消息很快會傳出去,各方難民必然聞訊而來,那麽現有的棚帳必然不夠用,未來上萬甚至數萬人住在一起,絕不能太擁擠,否則容易傳染疾病,擴建棚帳已是勢在必行。

車馬在城外停留了許久,李素和李治騎在馬上,靜靜地看著余刺史一臉疲憊地指揮百姓搭建工程,各級官吏前後奔忙,百姓們扛木采石,還有遠處夥夫用大勺在巨大的鐵鍋裏不停翻攪,凜冽的寒風裏隱隱夾雜著幾許粥香……

李素嘴角綻開了笑容。

華夏數千年,其實就是一部數千年的苦難史,天災,人禍,戰爭,瘟疫,種種磨難被老天毫不留情地加諸在這些勤勞樸實的百姓身上,無數人因此死去,又有無數人滿懷希望出生,總有一種精神代代相傳,那就是不認命的活著,與老天爭搶生機。

這個民族盡管諸多磨難,可是仍舊一代一代蓬勃繁衍著,與天鬥,與災鬥,與人鬥。

仍舊是陰沉的天氣,仍舊是一片蕭然的初春,可是此時此刻,李素卻仿佛在晉州城外看到了一片綠意盎然的春光,綠油油的青草地裏,百花綻放。

“啟程!”

李素依依不舍地再次看了一眼生機勃勃的景象,揮手下令。

前方,還有種種艱險困厄等著他,要像城外這些人一樣,咬著牙一件一件去克服,去度過,去活著,不能懈怠啊。

儀仗車馬緩緩啟行,大車的軲轆發出吱吱的轉動聲。

千人的儀仗禁衛,兩千多臨時征調的民夫押運著五千石的糧食,浩蕩的隊伍很快引起了城外官吏和百姓們的注目。

遠處指揮工程的余刺史呆了片刻,急忙撩起官袍下擺朝李素等人跑來。

李素遠遠地朝他揮手,笑著制止他的舉動,並朝他遙遙拱手,算是作別。

余刺史停下腳步,眼眶似乎有些發紅,沉默片刻,忽然揚聲大喝道:“所有官民人等,停下手裏的活計!”

周圍的官民一愣,不解地停下,好奇地看著余刺史。

余刺史深吸一口氣,嘶啞著嗓子大聲道:“晉州官民,拜謝晉王殿下,涇陽李縣侯活命之恩,皇恩浩蕩,澤被萬民,生於斯世,蒼生之幸!”

余刺史說完,周圍所有官民愣了片刻,然後一個接一個地朝李素和李治跪拜,就連在棚帳裏休憩養息的婦孺老人們也紛紛走出棚帳,遠遠地朝騎在馬上的那兩位年輕人跪拜下去。

“謝晉王殿下,李侯爺活命之恩!”

聲如萬馬齊奔,震蕩山野。

李素眼眶也發紅了,抿著唇沒說一句話,一旁的李治早已感動得不行,坐在馬鞍上淚如雨下。

與李治一同默默地翻身下馬,二人整了整衣冠,肅然朝四周跪拜的百姓長長一揖,以作回禮。

“李素(李治)謝過晉州父老……”二人齊聲道。

直起身,李素含淚笑了起來,朝四周揮了揮手,道:“各位父老請起,大家……一定要好好活著!”

說完二人上馬,留戀地環視一眼,隊伍再次徐徐啟行。

晉州官民仍跪拜於地,靜靜注視著儀仗隊伍漸行漸遠。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救一人於水火,只是小道,解萬民於倒懸,遂稱大道。

走在去往晉陽的路上,李治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就連活了兩輩子見多識廣的李素,心情也久久激蕩不已。

李治滿臉紅光,騎在馬上抓耳撓腮,興奮得不知如何宣泄。

李素扭頭看了他一眼,笑道:“殿下很高興?”

“嗯!”李治重重點頭,笑道:“治今日始知行善之樂,原來竟如此……如此……”

“滿足?充實?”李素笑著幫他接話。

“對,滿足,充實,如飲瓊漿,酣暢淋漓……”李治靦腆地笑了笑,接著嘆道:“治常年居於宮中,不知民間疾苦,當初父皇遣我赴晉陽,我心中其實是有些不情願的,覺得是趟不討好的苦差,可是今日見晉州城外百姓朝我拜謝,我忽然覺得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值了。”

李素笑道:“陛下時常掛在嘴邊的‘水亦載舟,水亦覆舟’,殿下居於宮中,或許體會不到這句話的深意,今日親眼所見,親身所歷,想必已知其然也,大唐的百姓都是善良本分且知足的,只要不讓他們餓肚子,他們心甘情願供養包括你父皇在內的權貴,‘民為水,君為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水載則舟行,水傾則舟覆,我們這些做舟的,也應該為水承擔一些責任,我們在晉州做的事,便是責任的一部分。”

李治露出迷茫之色,似懂非懂地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