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壯士斷腕

既然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就一定要推得幹凈點,千萬不能再沾上。

李素現在的態度很幹脆,擺明了就是來賑災的,他和李治代表朝廷,朝廷天使來到晉陽,晉陽的亂局情當沒看見,來到晉陽的目的很單純:賑災,撫民,除此之外,天塌下來也由晉陽本地的門閥去頂著,朝廷天使不管。

責任推得很幹凈,而且算計得很陰險,悄無聲息就把王家坑了,王家的家主怒沖沖而來,最後怒沖沖而去,結果卻完全不一樣。

是日,原本嚴嚴實實堵在太原王氏門口的李績所部並州兵馬突然奉命撤退,李績一聲令下,黑壓壓的兵馬眨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從來不曾存在過一般,人心惶惶欲哭無淚的王家上下也終於松了口氣,面面相覷間,紛紛有種劫後余生的慶幸和後怕,莫名其妙湧上心頭的幸福感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腫麽回事。

並州兵馬總歸堵過王家的門,這事不可能當作沒有發生。

兵馬撤回晉陽時,並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單槍匹馬親自登門,態度很謙遜,語氣很誠懇,道歉加解釋,連稱是誤會,總之一句話,兵馬並非針對王家,而是打算上山剿匪的,結果軍伍裏的文吏不省心,拿了一份過期的軍事地圖糊弄將軍,李大將軍一不小心就信了,後來一不小心就把兵馬堵王家門口了,搞得大家這麽尷尬,放心,李大將軍已幫王家報了仇,那個不省心的文吏已被大將軍種進土裏了……

借口搬出來鬼都不信,偏偏王家的家主信了,不信都不行,面對殺人如麻的名將,王呈的態度平靜,架子端得很穩,不卑不亢,言語溫和,什麽借口無所謂,你說什麽我都信,大家都明白是怎麽回事,李績登門也只不過是走個過場,過場走完,李績彬彬有禮地告辭了。

兵馬撤走的第二天,王家開始有了動作。

千年門閥世家,經營盤踞晉地數百年,枝繁葉茂,名震一方,門下儒生名士無數,明裏暗裏還有著自己的武裝力量,既然存了收拾盧家的打算,自然出手便不必再留情面了,背叛盟友也好,為除惡自保也好,當初暗裏達成的協議成了負心薄幸郎的山盟海誓,一朝翻臉,下手無情。

與李素短暫交鋒過後,王呈明白了朝廷的底線。

晉陽亂局必須平息,朝廷也必須揪出一方殺一儆百,煽動亂民造反這種事絕對不能姑息,否則以後每逢災年便有門閥起而效仿,李家還過不過了?所以,這次必須有人為此事承擔責任,不是王家就是盧家,至於到底是哪一家,你們自己看著辦。

毫無預兆地,李素便把王家和盧家關進了一個鬥獸籠子,王家和盧家別無選擇,能活著走出籠子的只有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以王家動手了,這是李素布下的死局,王家解不開,盧家也解不開,兩家不管心中對李素有多大的怨氣和仇恨,也得先把對方幹掉再說。

短短三日,晉陽地面風雲湧動,殺氣盈野。

首先是王家門下的儒生名士們制造輿論,討逆檄文漫天遍野,有的以書面形式四處張貼,有的則在民間百姓裏口口相傳,盧家煽動亂民謀反的證據被王家一筐筐的擡了出來,至於這些證據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這個時候已沒人在意,看在百姓和士子們眼裏,盧家就是大逆不道的黑心門閥,必須認罪伏法並且死一萬次都不冤枉的那種。

長安朝廷君臣的仁德開始在晉陽漸漸廣為流傳,仿佛後面有一只無形的大手在徐徐推動,莫名其妙間,大唐君臣心系百姓黎民,大災之時不離不棄的說法漸漸成了晉陽地面的主流聲音,朝廷咬牙勒緊褲帶,緊急從各道各州調集糧食,賑濟災區,天使官員日夜操勞任勞任怨,就算被無數不明真相的群眾詆毀辱罵仍不怨不嗔,勤懇踏實地做著本分的工作……

盧家一夜之間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而李素和李治二人卻成了萬家生佛的活菩薩,劇情逆轉之快,連李素都有些措手不及,不知該擺出怎樣的姿勢來迎接萬民的景仰。

輿論啊,輿論的力量實在是不可小覷,李素這時也深深體會到千年門閥的底蘊是多麽的可怕。一夜之間化黑為白,自己地盤上翻雲覆雨,左右民心,偏偏百姓們還非常樂意買帳,王家說什麽百姓信什麽。

至於盧家,驟然被王家背叛,盧家這時也急了,門下的儒生們也忙著辯解,可對晉陽的百姓來說,盧家終究只是範陽本家的一個分支,而且遷來晉陽的時間並不長,根本還未取得百姓的認同,範陽本家的布局太倉促,也沒想到盟友會在背後捅刀子,在晉陽這塊地面上,王家才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有著左右地方官府和民心的本事,盧家想在晉地與王家鬥法,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沒占,從王家動手的那一刻開始,盧家便注定了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