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謀劃奪嫡(下)

平凡人通常都覺得自己是好人,哪怕幹過幾件虧心的壞事,總能選擇性地遺忘,固執地只記得自己曾經幹過的好事,最後無比肯定地給自己下個定義,沒錯,好人。

當然,承認自己是平凡人已經很不容易了。世上還有一種人,明明平凡得像一粒塵埃,偏偏卻覺得自己很不平凡,不論走到哪裏都覺得自己在發光發亮,人群中驚鴻一瞥,紅塵中光芒萬丈,這種人不一定是壞人,但很顯然,他們需要被生活狠狠的正反來回扇幾記耳光,教他們認清現實,認清自己,從此做個稍微要點臉的平凡人。

李素很有自知之明,哪怕命格奇葩,老天給了他如此奇妙的第二次生命,他也不覺得自己有本事在這個陌生的世界裏稱王稱霸威服四海。

本事是本事,性格是性格。

但凡成功的條件,本事,性格和運氣缺一不可,李素有本事,可是沒有稱王稱霸的性格,貪財卻絕不貪權,他知道錢財是個好東西,權力是個比錢財更好的東西,但權力握在手裏卻比錢財危險得多,錢財能豐富自己的生活,權力卻是一柄能殺人也能殺己的雙刃劍,所以李素來到這個世界後對自己的定位很清醒,對錢財熱衷追求,對權力敬而遠之,因為他想活得久一點。

無奈的是,不想要的東西偏偏主動找上了他,不想過的生活也不客氣地接踵貼身而來,從一開始不小心治好了天花,到如今居然摻和到皇子奪嫡這種要命的大事,這期間的心路歷程,李素覺得自己可以寫一本書了,書名可以取得吸引眼球一點,比如《論作死的一百種姿勢》。

李治對李素卻有著非同尋常的看法,非常的正面,他似乎從來沒懷疑過李素並不是好人,哪怕李素當面親口告訴他,自己並不是好人,李治也固執地相信李素只是在自謙。

李素沒耐心一遍一遍解釋自己其實不是好人,感覺有點賤,孩子嘛,天真一點沒什麽壞處,人生這條路上到處是坑,狠狠倒頭栽過三次以後,所有的天真爛漫基本全留坑裏了,剩下的便是一身扛揍耐摔的盔甲。

“依子正兄的意思,我爭太子之位無望,可是若不爭,將來魏王兄即位,我必難逃殺身之禍,治該如何取舍,求子正兄指條明路。”

李素看了他一眼,淡淡地道:“我什麽時候說過你爭太子之位無望?”

李治愕然:“你剛才說了半天,我樣樣不如魏王,怎麽可能爭得過他?”

李素嘆道:“你若完全沒有希望,我卻許諾幫你爭,難不成我瘋了?”

李治一愣,然後居然順著話道:“是啊,子正兄,你是不是瘋了?”

李素氣笑了,小屁孩別的本事沒有,學人毒舌倒是學得很快,而且無師自通。

“聽好,你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相反,在我看來,你的機會不小,只是魏王鉆營謀劃的那些事情,比如招募幕僚門客,結黨朝臣等等,這些你千萬不要去嘗試,那是取禍之道,你若欲爭東宮之位,當另辟蹊徑,才能在這場決鬥中殺出一條血路……”

李治猛地挺直了身子,急忙道:“求子正兄賜教,治洗耳恭聽。”

李素沉吟片刻,緩緩道:“你可知《孝經》?”

李治點頭:“幼時讀過,也算啟蒙之一。”

“《孝經》成書於秦漢,是我中原儒家文化之精義,傳說是孔子七十二門徒之一所作。‘孝’這個字,在古往今來數千年儒家士子的心裏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孟聖賢謂之‘君子’,給這個詞下過很多定義,也就是說,君子應該具備各種品德,比如謙遜,謹慎,自強等等,其中‘孝’便是首要具備的品德,它是儒門士子們必須嚴格遵從的倫理思想,‘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是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也是孝,後來,‘孝’這個字漸漸被士子們發揚,將它用在國家上,是以有所謂的‘聖天子以孝治天下’……”

李素娓娓而道,李治在一旁靜靜聆聽,雖然不太清楚李素為何突然聊起了《孝經》,可李治明白李素說的每一句話必然有矢而發,定有目的,於是難得的沒插嘴,一直靜靜聽著。

李素頓了頓,接著道:“……明明只是一個關於家庭的字眼,為何要將它用之於國呢?因為從古至今的人們認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簡單的說,一個人如果事親至孝,那麽這個人再壞也壞不到哪裏去,幾乎可以蓋棺論定他是個好人了。後來又有所謂的‘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的說法,於是‘孝’和‘忠’這兩個字便緊密聯接在一起了,而孝這個字,便是‘忠’的延伸,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裏,便包含了‘忠孝’二字,用之於天家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