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自請圈禁

隨著下人的屍體被發現,埋在沙地裏的包袱被挖出來,馮渡被刺案終於有了新的突破口。

很顯然,這樁案子不僅僅是刺殺,而是事先規劃部署,有著充足準備,精心策劃好的謀殺,馮渡的行蹤在地圖上無所遁形,能掌握如此精細準確的行蹤,顯然便是那名被滅口的下人所為,他被兇手買通,於是將馮渡的行蹤透露給兇手,兇手選擇一個日子和一個地點,好整以暇等著馮渡經過,最後一劍穿心……

一張羊皮地圖被常塗的手下推理一番後,很自然便得出了這個結論,結論非常合理。

該弄清楚的都清楚了,那麽,問題來了。

下人也好,兇手也好,他們的暴露並不代表著可以結案了,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指使刺殺馮渡的幕後主使人究竟是誰?是誰與馮渡有著不共戴天之仇,而必須將他置之死地?

馮府下人的死,對整個案件來說只是新發現的一條線索,它無法幫官府查出誰是幕後指使,然而李世民下了嚴旨,此案必須深挖,一究到底,如今別說是行刺馮渡的幕後黑手,就連浮於表面的刺殺兇手也沒找到,案子當然不可能就此完結。

死了一個內應,發現了一張羊皮地圖,除此再無其他,線索到了這裏似乎又斷掉了。

不過常塗的手下們並沒有失望,反而越來越興奮。

很多看似無頭懸案剛開始偵緝時大多都是這樣,有的死無對證,有的無頭無尾,似乎永遠沒可能破案。但在真正的偵緝高手眼中,每多發現一條線索,便離事實的真相更近了一步,每一條被發現的線索都是兇手留下的破綻,線索越多,破綻越多,慢慢將它們拼湊起來,案子的真相大抵便八九不離十了。

馮渡被刺案也是這樣。

現在發現的線索其實不少,首先是案發當時晉王李治的車鑾恰好經過,李治所住的景陽宮外恰好找到了兇器,一張畫滿了馮渡行蹤的羊皮地圖,以及一個被滅了口的內應奸細……

對偵緝高手來說,這樁案子的線索其實已經足夠多了,接下來要做的便是繼續追查,以及將現有的線索拼湊起來,從蛛絲馬跡裏推斷出真兇。

下人的屍體被連夜送回了長安城,連同那張羊皮地圖,天沒亮便送到了常塗的面前。

接下來,便是更加嚴密的搜查傳召,這名被滅口的下人何時進馮府,籍貫何地,家中親眷朋友等一切社會關系,以及馮渡遇刺前怎樣的異常表現,與什麽陌生人接觸,出門常在什麽地方駐留,為何他能如此精確掌握馮渡的行蹤等等。

嚴查的過程不算短,線索不可能擺在面前任你拿,所以剛開始的幾天,追查幾乎沒有收獲。

不過常塗手中掌握的神秘力量終究是強大的,四天後,他們終於發現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

這名馮府被滅口的下人在馮渡被刺案發生前的幾日,常去一家位於北城長樂坊的露天酒肆,就是那種擺在路邊價格低廉專供過路行人客商歇腳,順便花兩文錢買一碗渾濁的劣酒煞煞酒癮的酒肆。

奇妙的是,一同偵緝此案,只是負責專攻另一個方向的大理寺也傳出了消息,他們奉旨對晉王身邊所有宦官宮女禁衛的排查,發現晉王李治身邊有一名禁衛在馮渡被刺之前的幾日,也經常借故朝那家露天的酒肆跑。

消息匯總到常塗手中,兩條看似毫無關聯的線索,最後奇妙地重合在一起,那家露天的酒肆成了馮渡被刺案的最後突破口。

被收買的馮府內應,晉王身邊的禁衛,在案發前同時出現在一家不起眼的酒肆裏,這條線索能說明什麽?

鐵證如山!

看著手裏的文書,常塗神情復雜地嘆了口氣,他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影子,可他也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李治幾乎是他看著長大的,對這個孩子的喜愛,常塗從來只隱藏在心裏,他比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李治陷入這麽一樁命案中。

可是,此刻握在手心裏的結果卻是那麽的殘酷。

將文書收進懷裏,起身拂了拂衣角,常塗面無表情地朝甘露殿走去。

……

夜深,一絲涼爽的夏風悄然入殿,殿內案上一盞燭火搖曳擺動,拖動著兩道身影亂晃。

殿內只有李世民和李治二人。

今夜殿內的氣氛很凝重,父子二人再無往日那般溫情融融,卻平添了幾分僵硬陰冷的氣息。

李治跪坐在李世民面前,垂頭屏氣,不發一語。

李世民目如劍鋒,陰沉如鷙,搖曳的燭光下,手中一份雪白的文書忽明忽暗,一如他此刻心中的猶疑。

良久,李世民闔上眼,將手中的文書朝李治遞去,低聲嘆道:“雉奴,你自己看看……”

李治接過,認真看了一遍,看完後輕輕將文書放在案上,仍舊不發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