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施政措施

早朝。

江夏是第一次感覺上早朝有些累,原因無它,昨晚的確是有些……縱欲過度。

未免一些人羨慕或者自卑,就不提江夏昨天究竟有多麽縱情聲色了。只需特別強調一點,江夏最終也沒有碰烏圖雅。

不是江夏不想,也不是烏圖雅不願。

而是烏圖雅的身份非比尋常。

作為韃靼的公主,她若是嫁給大明的一個平民可能還沒什麽,頂多是讓韃靼的人扼腕嘆息,讓大明的文人士子傳作一段佳話。

但是若是韃靼的公主嫁給了大明的宰執,那這不僅僅是一個私人事件,而是一個國與國之間的事件。

這件事必須得好生處理,處理好了,兩國情誼更加牢固。

處理的不好,那恐怕兩國外交會進入冰點。

當然,現在還不是想這件事的時候,畢竟這件事需要的是從長計議。

已經當了宰執,那麽江夏在早朝時所做的位置就有些不同。他的位置僅僅在四方台下,最是靠近皇位。

不過位置雖然在哪兒,但江夏卻沒有坐著,而是選擇了站著。

等到一眾大臣把自己要上奏的事奏畢,所有人都看向江夏。大家都想看看,剛剛登上宰執之位的江夏,第一件要做的事究竟是什麽。

江夏掃了眾人一眼後首先看向楊一清,“戶部尚書楊大人。”

楊一清立刻站起身來,行禮道:“下官在。”

江夏問:“現在大明寶鈔的通兌比例是多少?”

大明寶鈔?文武百官齊齊驚訝無比,但又暗自松了口氣。

這大明寶鈔在大明基本已經不再通行,民間即便有些,那也是因為擠壓在手中,無人願意冒險兌換而已。

現在的大明,通行的貨幣基本還是銅錢、白銀。

其實按理說,紙鈔便於攜帶,應該更加容易通行才對,為什麽歷朝歷代發行紙鈔最後都會淪為好似廢紙呢?

比如大宋的交子,比如如今大明的寶鈔。

其實很簡單,總結下來原因大概有三個。一是只發不收,造成通貨膨脹,貨幣信譽系統崩潰。二是不易保存,畢竟是紙,放久了總是會壞的。三是通兌利率不穩定,以致最後貶值到好似廢紙一般。

如今江夏主動詢問起大明寶鈔,那證明江夏沒準備先從吏治或者土地之類的地方著手施政。

畢竟一旦整頓吏治,那麽不知道多少官員會遭殃。當官的人,無論古今,真正白玉無瑕,經得起查的又有多少?

曾經有人這樣說過現世官員,說是全部拉出來,一個接一個斃了,那肯定是有冤枉的。但是若全部拉出來,間隔一個斃掉一個,那肯定也有不少是漏網之魚。

所以江夏不忙著先整頓吏治,大家都很開心。

然後土地。

對於古今來說,土地其實都是最為重要的一筆財富。特別是在古代,三畝良田足以傳家的古代,土地的重要性遠超一般人的想象。

普通老百姓都明白,有了銀子要趕緊買地。這些當官的難道還不清楚?所以如果江夏一下從土地著手施政,那恐怕還是會有不少官員會遭殃。

如今江夏一開始就問大明寶鈔,說實話這樣滿朝文武對江夏的好感提升了不少。

因為歷代執政的官員,哪個不是從吏治和土地、賦稅這三者著手的?原因無它,只因為這三者最是容易出政績,也最快見成效。

吏治一查,貪官一生的財富便被查抄,國庫要不了多久就會變得充盈。土地、賦稅一改,那銀子也是滾滾而來。

楊一清看了江夏一眼,回答道:“回稟大人,如今大明寶鈔已經不再發行,民間通兌,大約十五比一。”

“十五比一?”江夏點了點頭,其實這個數據他是知道的。

十五文錢的大明寶鈔,只能兌換到一文錢銅錢。而這樣的兌率,民間還鮮少有人願意兌換。

當然,若是低於十五比一這個兌率,持有大明寶鈔的人也不會願意兌換,因為兌換下來沒有什麽意義。

江夏想了一下後,點點頭:“好,沒什麽事了。若是各位也沒什麽事,那今天的朝議就到此為止吧。”

“是!”百官回應。

然後江夏轉身,面相朱載江。

朱載江身旁的太監高聲喊道:“退朝!”

“恭送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雖然江夏只是當著百官問了一句大明寶鈔的事,然後沒有多說什麽。但是百官卻不覺得有什麽問題,反而覺得江夏很厚道。

一項重大的施政舉措,自然不可能是江夏一個腦袋一拍就開始推行的,而是得經過反復商議,論證,經過各方各部同意以後才能施行。

江夏在朝上故意詢問楊一清,其實就是在給朝中的文武百官遞信,告訴他們他下一步準備拿大明寶鈔做文章,讓他們又一個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