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ЕЛИКА РОССИЯ, А ОТСТУПАТЬ НЕКДА, — ПОЗАДИ МОСКBА!”

10月,接到老薩從日本發來的電子郵件,告知又有一本新書脫稿,囑我作序。在看到書名《退後一步是家園》的第一刻,我便下意識地想起了上面的這段俄文。

那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處在“少年窮”狀態的我,癡迷於集郵,正為編組一部二次世界大戰主題的郵集而傾盡全力。在前蘇聯1967年發行的一套紀念反法西斯戰爭英雄的郵票上,我第一次看到了這段俄文。

郵票紀念的是蘇軍軍官克洛季科夫,莫斯科保衛戰中,面對德國鐵騎恍若勢不可擋的攻勢,蘇軍官兵以血肉為城,苦苦抗爭。在一處前沿陣地上,作為僅剩下的最高軍官,克洛季科夫高喊出了這句口號:“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後面就是莫斯科!”鼓舞著僅存的幾十名官兵,死守陣地,寸步不讓,血灑疆場。在這樣頑強的抵禦下,侵略軍雖然已經能遠遠看到克林姆林宮的尖塔,但最終也未能再前進一步。

老薩為新書選取的書名“退後一步是家園”,與那句“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渾然相似。雖然《退後一步是家園》訴說的是發生在中國抗戰中的故事,地理空間上與血火紛飛的莫斯科相去甚遠,但個中流露出的被侵略國家人民保衛家園的悲壯戰鬥、無畏勇氣和毅然決心,則沒有任何的不同。

如果以1931年9月18日的東三省事變作為起點,實際總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場捍衛疆土、抵禦外寇入侵的最壯烈的抗爭。因為時間距離尚不是特別遙遠,所留下的歷史印痕較多,可資研究的條件較好,現代以來中國國內圍繞抗日戰爭史的著作可謂是汗牛充棟。不過在眾多的著作中,老薩的書可以稱得上非常特別、非常與眾不同,乃至可以說視角非常“刁鉆”。

軍事史研究中有一個通行的原則,即所謂的“知我莫如敵”,講究在研究國與國的軍事交爭時,除了大量掌握、分析己方的材料外,更需要了解對方的材料,將雙方史料、档案互為映照、互作比對,最終得出建立於雙方史料基礎上的紮實的結論。

抗日戰爭涉及中日兩國,老薩恰屬於穿行在兩國之間的特殊人物。燕趙子弟的熱血、歷史癡狂者對史料的執著、老北京侃爺的三寸不爛之舌,在他身上渾然一體。又加上老薩居住日本,得近水之便,對異國資料的釆集有讓人望塵之感。得了如此天時、地利、人和的老薩,所寫出的抗戰書不同凡響,也就不奇怪了。

《退後一步是家園》中的題目涵蓋極廣泛:從白山黑水到鐵血淞滬,再到遙遠的南國;從裝甲列車,到飛虎雄鷹,再到埋地雷的土八路、搞除奸的軍統特務等等,共同形成了一幕抗戰群生像。

單就這些題目而言,似乎並不新鮮,但難得的是,老薩給這每一個老題目,都做出了新文章。

中國傳統的抗日戰爭史研究,和中國近代諸如鴉片戰爭、甲申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戰爭史研究一樣,長期以來都處在橫向的廣度上做文章的局面,而缺少縱向深度切入的細節研究。

橫向、表層的歷史,呈現出的主要是枯燥的時間、人物、事件,缺乏歷史本應具有的感染力。縱向的研究則完全不同,我一直堅持,所謂的歷史其實就是故事,大歷史是由無數個活生生的過往的故事所組成的。如果能夠將某段歷史中最具價值、最具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故事挖掘透徹,哪怕僅僅是一些在橫向歷史上根本留不下姓名的小人物的故事,假以時日,這些故事形成累積、量化,由它們所構成的大歷史,會更為紮實,更吸引人,更接近歷史研究的本意。

老薩在書中有一句自謙的話,大意是說淞滬戰爭是一部史詩,他沒有能力去譜寫整部史詩,只能從中選擇一個短短的小節。

對這句話,我持不同意見。因為老薩選取的小節,是那樣的特別。

淞滬抗戰,他挖掘出了中日雙方同型裝甲車的對決,挖掘出了國軍中神秘的鐵甲列車部隊。

寫抗日空戰,一位為了保衛中國的天空而血灑蒼穹的俄國烈士,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張日軍拍攝的遺物照片,竟能引出如此多的故事。

白山黑水間的東北抗戰,誰能想到楊靖宇將軍曾與一批日本“肉彈”遭遇。

太行山上,日軍的掃蕩隊伍中,軍官在檢查士兵們的準備情況,一名小兵竟拿出了一張美國艷星照片……

凡此種種,都是書中娓娓道來的抗戰細節,也都是以往中國抗戰相關書籍中聞所未聞的事件。其中大部分都得益於老薩在日本的留意查考,從日方的档案、書籍、影像資料中找到了這些在中國幾近湮滅的往事的線索,再加以中國档案的佐證,這些故事便以鮮活的面容展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