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國在敵國鏡頭中的影子

——戰車悲歌

抗日戰爭中,無論中國軍隊還是日本軍隊,對裝甲部隊的理解都停留在較為落後的水平上。雙方裝備的戰車大都被配屬給步兵,用於突破和火力掩護。中國戰場上沒有爆發如蘇德戰場那樣慘烈的坦克大決戰,特別是中國裝甲兵,受中國經濟軍事落後的影響,裝備數量少,戰鬥力弱,在戰場上面對優勢敵軍損失慘重,始終難以獨當一面。但是,這支部隊的誕生和戰鬥歷程,畢竟代表了中國軍事走向現代化的一條特殊線索,而且,廣大裝甲兵官兵,也的確用有限的裝備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戰鬥。

在錦州、上海和蘭封,中國的裝甲列車沖向敵陣,讓日軍被迫掉頭逃走。

在淞滬、南京和昆侖關,中國的戰車手多次以寡敵眾,奮戰到最後一刻。

在緬甸的叢林裏,中日兩國的裝甲部隊爆發了戰車之間的血戰。

中國裝甲兵,包括戰車部隊和裝甲列車部隊,在抗戰中經歷了兩次大換裝。

抗戰初期時,中國裝甲部隊裝備的是萬國牌戰車,他們的車輛來自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德國、俄國,甚至波蘭和捷克。這些車輛,有的在北大營落入日軍之手,有的在戰場上損失,大多蕩然無存。此時,蘇聯支援的一批T-26型坦克,成為中國裝甲部隊的主力。但這支部隊在桂南會戰和第一次遠征軍入緬作戰中也有較大損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援華武器裝備中,也有一批裝甲車輛,主要被用於裝備中國遠征軍駐印軍部隊,組成了裝甲兵團挺進緬北,最終完成了粉碎緬甸日軍打回國的夢想,是抗戰中裝甲部隊最為巔峰的時刻。

因為數量太少,抗日戰爭中我國裝甲部隊的照片十分罕見。本專輯所采用的照片,均為日本戰前、戰中、戰後發表的,半數為日本隨軍記者拍攝,半數為美軍拍攝後為日方所用,均為國內較罕見的圖片。在日軍保存下來的照片中,有很多是戰鬥中被擊傷擊毀被俘的中國戰車的照片。這些照片,會讓我們感到酸楚,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記錄了中國裝甲部隊艱難前進的腳步。同時,作為中國的盟軍,美方攝影師拍攝的一些中國戰車照片,又反映了抗戰後期中國裝甲部隊在戰鬥中的成長。所以,將其整理出來,也就具有了對這段歷史的銓敘意義。

中國裝甲列車部隊——東北軍中山號裝甲列車,曾在錦州擊敗日軍裝甲列車,擊斃其指揮官板倉大尉。

東北軍中山號裝甲列車側面圖。

一列被日軍繳獲的中國裝甲列車

中國裝甲列車兵

中國裝甲部隊屈辱一頁——沈陽的東北軍雷諾坦克被日軍輕易繳獲,用於進攻黑龍江的馬占山軍。

日軍在津浦線與中國裝甲列車的戰鬥——日本油畫

南口戰鬥中被俘的中國軍隊裝甲車。只有湯恩伯這樣的嫡系,才有如此精良的武器。

抗戰開始前,中國裝甲兵擁有的維克斯6噸半戰車被視為主力。

淞滬協定後,駐紮上海的中國保安隊實際是一支摩托化部隊,但仍然裝備了傳統的大刀。

上海戰鬥中一輛被俘的中國維克斯6噸半坦克

一輛沖入虹口日租界後被擊中俘獲的中國戰車。“虎”標志表示它屬於戰車兵團第1營第2連,日軍記載它的機槍手戰死於車中,至死仍然保持射擊姿勢。

使用維克斯6噸半戰車訓練的中央軍校學員。

沖擊匯山碼頭,因寡不敵眾,被擊毀的中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