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國在敵國鏡頭中的影子

——遍地八路

在研讀日方史料中,會發現“八路軍”“新四軍”字樣出現的頻率很高,說明了其抗戰的積極和對日軍造成的重大威脅。有些史料的內容會讓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1937年9月中旬,一名日本記者遭遇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每日新聞》的記者安井次郎在河北戰地追隨日軍進行采訪的時候,在固安被俘,因為他是非戰鬥人員,經過教育後並未將他作戰俘處理,安井後來乘隙逃脫。按照他自己描述,被俘以後,被當地的人帶到固安城下,那裏有一個院子,上面掛著一個牌子,部隊番號很奇怪,從來沒有見過,是什麽呢?三個字——“八路軍”。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為八路軍是在8月23日到25日之間才完成了改編的工作。這個時候的八路軍主力還在陜北,行動最快的115師也還在向山西戰場開進之中,如何在固安出現了“八路軍”呢?

經過考證,才知道,當時在河北各地,原來的共產黨遊擊隊和共產黨抗日武裝都已經開始紛紛采用八路軍的番號。比如說當時活躍在河北省平鄉縣,一直對國民黨進行兵變工作的孫光瑞,就拉起他的武裝用上了八路軍的番號。所以安井次郎在8月份遇到八路軍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日軍當時對八路軍的情報十分重視,戰中曾連續出版《赤色中國》、《赤色支那之究明》、《根據地問題》等圖書和資料集,來描述分析八路軍的構成和作戰模式。甚至有一名日本記者還曾經寫了《延安水滸傳》,把八路軍、新四軍的一百零八位領袖與水滸傳一百零八將相聯系,其情報之細致,研究之深入,令人刮目相看。本專輯就是用日方戰中史料中關於八路軍的圖片,來見證八路軍在當時的抗日戰場上,給了敵人怎樣的印象。

日軍稱為八路軍之父的朱德

接見民眾自衛團的彭德懷

八路軍軍官

八路軍楊師長(推測為楊成武)

即將改編為八路軍的紅軍

八路軍高級軍官檢閱便衣武裝工作隊

八路軍駐紮的縣城

八路軍師部所在地城墻步哨

城中的八路軍

八路軍某師師部

八路軍官兵

八路軍前往開辟遊擊區

共產黨召集的民眾大會

前往遊擊區的部隊出發誓師

某縣八路軍召集的民眾大會

對八路軍士兵進行的演講

八路軍中的女子宣傳隊

共產黨部隊使用的識字課本

共青團員接受軍事訓練

八路軍的反日標語

山西遊擊訓練班班址

和八路軍作戰的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