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馮玉祥給鐘毅將軍的挽詞,取自《楚辭·國殤》。

獨立團騎兵連的全軍覆沒,寧死不屈,可以說是《亮劍》一片的亮點之一,特別是連長孫常勝最後獨臂單刀的沖殺,更是塑造了一個出色的藝術形象。但是,同一個參加過反掃蕩戰爭的老軍人談起,對方卻覺得這個情節白璧微瑕。他的第一個看法是李雲龍這個指揮官運用騎兵的能力不及格。

說起騎兵,在八路軍中,騎兵部隊和炮兵部隊同樣是寶貝疙瘩,但是騎兵部隊犧牲更大。這是當時作戰特點決定的。八路軍的正規炮兵部隊,最高以團為建制,主要的作用是作教導團使用的。和日軍的作戰中,由於裝備相差懸殊,八路軍基本沒有成建制使用炮兵的機會,培訓基層炮兵骨幹,或派出小規模的部隊參加基層作戰,使繳獲的火炮成為攻打日軍據點的重要武器,是炮兵當時最多的作戰方式。在反掃蕩作戰中,炮兵保存自己和裝備的任務,比多消滅一些敵人更為重要。但是騎兵部隊,雖然一樣是極受愛護的兵種,則被八路軍作為鋼刀的刀刃,屢次參加慘烈的惡戰。無論115師騎兵團、129師騎兵團、冀中騎兵團,以及大青山騎兵縱隊,都有悲壯而光榮的戰史。八路軍對於騎兵的使用,有自己的原則。

這個原則就是充分利用騎兵的速度和機動能力,在野戰中作為突破敵步兵陣地的突擊力量,來達到反封鎖的目的。實際上,八路軍是把騎兵當作現代化部隊中的裝甲部隊使用的。

騎兵比之於裝甲兵,最大的缺陷是防禦能力不足,甚至由於目標大,還弱於步兵。這也是傳統騎兵在現代戰爭中隨著火力密度的增大逐漸被淘汰的原因實際上,熱兵器時代騎兵是用巨大的傷亡換取和敵軍距離的接近,然後用自己的突擊力撞開或攪亂對方防線,為步兵打開通道。因此,騎兵對於士兵的犧牲精神和忠誠要求更高,事實上當時中國國共雙方的騎兵都頗有無愧於這種要求的部隊。但正因為如此,八路軍的指揮員對於騎兵的使用也特別慎重,因為騎兵訓練不易,而每一次突擊,都意味著騎兵部隊的重大人員傷亡。八路軍的騎兵部隊從高級指揮官到士兵基本都是十幾歲到二十出頭的年輕指戰員,原因和傷亡大很有關系。電視劇《亮劍》中增加了一個原作沒有的情節,即圍殲山崎大隊李雲龍拒絕騎兵參戰請求,最後被迫同意孫常勝騎兵連改步兵參加對山崎大隊的最後突擊,部分地體現了這種指揮原則。

然而,在騎兵連最後一戰中,卻沒有體現出這種原則來。從影片來看,此戰原型是反掃蕩中針對反日軍“鐵壁合圍”的突圍作戰。

“鐵壁合圍”是日軍崗村寧次部針對八路軍特點專門制定的作戰方略。我手中有一個原日軍翻譯官留下的當時照片,可以看到莊稼地裏日軍越野汽車排成長隊,車門打開,士兵在一旁持槍待命。根據此人的說明,所謂鐵壁合圍,就是日軍部隊部署好封鎖線,以優勢兵力向八路軍根據地發動“掃蕩”和切割的同時,其機動部隊以照片中的狀態靜待八路軍部隊轉移的開始,一旦八路軍開始轉移,日軍即利用其先進通訊技術通知最近的機動部隊投入追擊,只要粘上八路軍,周圍的其他日軍就會紛湧而來。善於轉移機動的八路軍在平原上,受到封鎖線的阻礙,是無論如何無法和日軍的越野汽車賽跑的。封鎖線、電台和機械化機動部隊是日軍“鐵壁合圍”的三大法寶。這給了我對“鐵壁合圍”的感性認識,這種針對性的部署是當時冀中、冀南、太行、嶽、綏中各區八路軍部隊反掃蕩作戰特別嚴酷的重要原因。為何建國以後的抗戰材料中多寫百團大戰,局部反攻,卻很少寫反掃蕩呢,實在是因為反掃蕩我們損失太大,犧牲太多,最後還一度基本丟掉了冀中冀南兩大根據地,用一些老八路的話說,這是“走麥城”呢。

盡管戰局不利,但在這種戰鬥中,應該說八路軍各級指揮官都表現出了“豁出去”“下血本”的作戰精神,絕少怯戰。所以各部寶貴的騎兵部隊均投入戰鬥。在這種戰鬥中,騎兵幾乎不變的職責,就是為步兵和機關百姓在封鎖線上開路。其中最典型的是冀中騎兵團和129師騎兵團。至今冀中的老戰士還能回憶起精疲力竭的步兵拉著騎兵的馬尾巴突出重圍的情節。這種激戰中,騎兵成為突破日軍封鎖線的尖刀,戰功赫赫,但也損失極為慘重,冀中騎兵團的團長政委先後陣亡在火線上,部隊最後基本打光。

可是,這種犧牲是有價值的,騎兵本來就是為了這個作戰目的而訓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