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拉加蘇之三

雖然拉加蘇之戰中方被圍部隊守住了陣地,但因為敵眾我寡,對方又有重武器,損失也很大。陷入數倍敵軍的重圍中苦戰,決不是事後看來那樣輕松和豪情萬丈。被包圍在“李家寨”和拉加蘇的中國遠征軍官兵們,經歷的是和任何包圍圈中一樣的緊張、恐懼和憂慮。他們並不知道日軍已經被他們打得饑疲沮喪,只知道圍攻自己的敵軍不斷在增加。他們的防線在四面八方,任何一個點被敵軍突破,結果都不堪設想。日軍雖然在火力上無法壓倒遠征軍,但在叢林中到處部署著精銳的狙擊手,這些狙擊手準確的火力強烈阻礙著中國軍隊任何突圍和聯絡的努力。日軍的狙擊手通常都是將自己綁在離地十幾米的樹葉叢中,看到中國官兵在下面走動,就會開槍射擊。最初的戰鬥中,中國官兵往往被擊中還根本不知道敵人是從哪裏開的槍。

日軍爬上樹頂觀察中國軍隊的動靜,緬北的密林為日軍偵查人員和狙擊兵提供了便利。

日軍使用的三八式步槍膛線纏距小,子彈彈頭長,是當時世界各國裝備步槍中遠距離射擊精度最高的。

由於國民黨部隊中軍官行動時經常前呼後擁,日軍狙擊手因此專打遠征軍的下層指揮官。在新平洋作戰期間,第112團的尉官中,死在日軍狙擊手槍下的就包括連長趙振華、江曉垣,排長劉治等。按照遠征軍老兵的回憶,日軍狙擊兵槍法極好,專打我軍軍官的頭部,令人毛骨悚然。

因此,遠征軍將士對這些日軍狙擊手深惡痛絕,一旦發現,常用炮火將其棲身的大樹連根拔起,吊在樹上無法躲避的日軍狙擊手便落地活活摔死。

這些日軍狙擊兵十分頑強,有些在主力被打散後依然留在中國軍隊背後遊擊。1944年底,從蘭姆伽出發到戰場實習的青年軍軍官,曾在拉加蘇附近叢林中發現一名日軍狙擊兵並將其俘虜。其時,此人並未進行任何反抗,包圍他的時候,中國兵們發現這名日軍骨瘦如柴,身患嚴重的瘧疾,已經無力行動,只有眼瞼還能顫動,表明他仍然活著,但這個日本兵當時竟然保持著據槍準備射擊的姿勢,槍中的子彈已經上膛。此時,距拉加蘇之戰結束,已經足有十個月了!

按照日軍記載,中方在拉加蘇戰死的最高軍官——遠征軍第112團第三營陳耐寒營長,是在1943年聖誕夜那天陣亡的,死亡原因讓人哭笑不得:圍攻拉加蘇的日軍炮兵指揮官森山大尉是個在德國留學過的洋派軍官,很在乎這個西洋節日。他們的彈藥不足,但聖誕夜的時候還是決定朝中國軍隊的陣地打一陣排炮,作為節日的“祝炮”。出人意料的是,這一陣排炮卻沒有得到中國方面的還擊。在拉加蘇一帶的戰鬥中,遇到日軍的挑戰,空中補給充裕的遠征軍總是毫不吝惜地朝日軍傾瀉炮彈。事後,日軍偵察的結果是由於日軍已經許久沒有炮擊,拉加蘇的中國軍隊有點兒松懈,這一陣排炮正好落在幾名在前沿觀察日軍動向的軍官中間,其中就有陣地上的最高指揮官陳耐寒營長。

日軍還有一個更驚人的說法:當時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正在拉加蘇視察,也差點兒被這陣排炮擊斃。

於邦和腰班卡之間被擊斃的日軍狙擊手

這些說法有點牽強附會,從未被中方證實。中方記載陳耐寒營長的確在這一天陣亡,但死於日軍擲彈筒的攻擊。然而,日軍的說法中有一點是正確的:在拉加蘇戰鬥正酣的時候,史迪威的確曾到前線視察,不過,這個時間要比陳耐寒營長的陣亡早得多。11月上旬,由於第112團在新平洋一帶戰事緊張,孫立人等中方將領認為前線日軍兵力雄厚,主力已出,力主全軍出擊。但遠征軍參謀長柏特諾堅持日軍只有少量人員,中國前線指揮官無能怯戰,雙方才打成膠著,拒絕增兵支援,並責令第112團繼續“掩護工兵的築路工程”。一時雙方爭執不下。

在我國現存的反映早期遠征軍的資料中,參謀長柏特諾形象不佳,簡直就是剛愎自用外加無能的典型,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威信不惜混淆是非的小人。其實,隨著近年來歷史擺脫了各種無形羈絆,一些遠征軍老兵留下的最新回憶表明,柏特諾實際上並非這樣令人厭惡。他在主持遠征軍訓練時工作認真,而且很體諒和尊重中國士兵(遠征軍中的美軍軍官似乎都能和中國士兵相處較好,卻經常與中國軍官發生激烈沖突,其原因至今難以完全說清,大體上並不是美國人有多麽好,而是那些國民黨軍官對士兵們太過糟糕了)。在訓練中柏特諾曾反復強調不要擔心損壞武器:“一支槍在美國的生產線上,只要幾分鐘就造好了。”這位參謀長的話直到幾十年後仍為許多中國遠征軍老兵所記得,因為柏特諾的話第一次讓他們認識到了什麽叫做工業國家的生產力,在這之前他們受的教育都是:“為什麽你的槍丟了,但是腦袋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