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孟關之二

中國裝甲部隊的參戰,給日軍不小的震動。

當年英軍防衛馬來半島的時候,認為在熱帶雨林中坦克根本不能使用。於是將自己的裝甲部隊全部撤出了這一地區。結果日軍的坦克比英國的還糟糕,卻依然能夠在半島上使用,並且給英軍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在緬北,日軍犯了和英軍同樣的錯誤。

由於認為在這片崎嶇潮濕的土地上不適於使用戰車,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都沒有保留中隊以上規模的戰車部隊。原來準備改為戰車部隊的第18師團騎兵第22大隊被解散撤編。這個決定使緬北日軍的裝甲部隊根本無法與中國遠征軍抗衡。

在第18師團方面,除了師團直屬和偵察部隊的少量戰車外,曾經預備編制一個搜索聯隊,其中包括一個戰車中隊,兩個機械化步兵中隊和一個機械化輜重中隊。所謂搜索聯隊,實際就是後來的所謂摩托化步兵部隊,以機動性見長。事實上,許多日軍其他師團都有搜索聯隊的編制。例如,後來在八莫被遠征軍殲滅的就是日軍第2師團搜索聯隊(原好三大佐指揮)。但是,由於牟田口中將忙於組織英帕爾會戰,大量車輛和兵力都被調到他那一方面,第18師團的搜索聯隊遲遲不能編成。

不過,一部分戰車還是就位了。這支不多的裝甲部隊在中國裝甲兵奔襲第18師團總部時,曾為掩護田中師團長的逃走起到重要作用。

雲南方面的第56師團情況與第18師團相似。情急之中,日軍把中國第一次遠征軍丟棄的若幹蘇制T-26坦克修理後使用,卻給中國軍隊帶來了意料之外的傷亡。

除了數量,在質量方面,日軍裝甲部隊也無法和中國軍隊相比。考慮到道路情況,在緬北日軍使用的戰車,主要是九五式和九七式輕戰車,其中最多的是九七式。

九五式戰車重量7.7噸,裝甲6~12毫米,裝備37毫米炮一門,機槍兩挺。由於中國軍隊普遍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穿甲能力為7毫米,這意味著如果打中薄弱部位,用輕機槍就可以打穿這種坦克。與之相比,九七式輕戰車更為寒酸,僅有4.25噸,裝備37毫米炮一門。

結果,這些戰車在與中國裝甲部隊的戰鬥中,多半不是一觸即潰,就是幹脆被作為堡壘使用。

在孟關的戰鬥中,中國戰車隊初次參戰,日軍一天就陣亡兩個大隊長。這對第18師團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那麽,第55聯隊第三大隊大隊長岡田公中佐,是不是日軍到此為止在胡康河谷之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別軍官呢?

在中方對於胡康河谷戰鬥的資料中,對擊斃日軍軍官的軍階有著混亂的記載,被擊斃的軍官在日軍的作戰序列中常常查無此人。在一些資料中甚至出現了打死某“副聯隊長”的報道,實際上日軍根本不存在這種職務。聯系到和紅軍作戰時期朱德和賀龍都有若幹次被“擊斃”的經歷,不得不感嘆盡管新一軍的訓練是美式的,但國民黨軍的傳統依然根深蒂固。

在日方記載中,到孟關一戰為止,日軍陣亡官兵中職務最高的,是第55聯隊聯隊長藤井小五郎。

藤井小五郎,1894年生,兵庫縣須摩浦人,日本陸軍大佐。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8期。考慮到這個時候大多數他的同學還是大隊長級別,此人可算升官甚快。中國方面的資料,認為此人在於邦之戰中被擊斃。

胡康河谷中日軍的合影

關於藤井的戰死經過,中日雙方的記載並不一致。中方對藤井之死的描述極簡單,說他戰死於胡康河谷。然而,按照日方的說法,藤井並不是死在中國軍隊的大反攻中。在大反攻開始前夕,剛剛升任聯隊長三個月的藤井一意孤行,深入前沿“視察”,不知隱蔽,結果被恰好前來探路的中國偵察兵狙擊身亡,可說死得十分窩囊。

事實究竟如何,由於年代久遠,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從藤井的後任山崎四郎大佐就任第55聯隊長的時間看,似乎日方的記載更為可靠。這簡直像世界杯決賽剛剛開場不到一分鐘,一方就進球一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可惜的是,那名中國偵察兵沒有機會因為擊斃一個日軍聯隊長向上請賞了。

如果日方的記載真實,這位藤井大佐應該說死於驕橫。

剛剛和中國遠征軍交手的時候,哪個日軍不驕橫呢?在孟關之戰已經過去65年之後,井上鹹等日軍第18師團的幸存官兵,談起遭到中國軍隊戰車部隊的攻擊仍然余悸未消。他們的看法是,在當時中國軍隊戰鬥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田中新一師團長仍然固執地采取攻擊姿態,是導致整個戰局失利的重要原因。

其實,作為日本陸軍一名優秀的參謀型將領,田中新一在胡康河谷的防衛戰中,始終認為中國軍隊不過是紙老虎,一直試圖以進攻代替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