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網誘丁俊文

她接著說:“但在工作中,他周圍全是專業的研究人員,就連我那位管理档案的朋友,也是碩士畢業,並且早已開始讀博。在這種環境裏,他自然會產生深刻而真實的自卑心理。自尊與自卑的強烈反差,使得他難以面對現實,陷入極度壓抑的狀態。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會為這種壓抑尋找一條出路,這種自發的出路,通常就是幻想。”

聽到這裏,我停下筆,不禁想到了自己:大學畢業時,恰逢家中變故,我不得不面對來自社會各方的巨大壓力。那兩年,我一直看不見未來,時刻處於高度壓抑的狀態。正如葉秋薇所說的那樣,在極度的壓抑中,我開始幻想,幻想自己是社會中的強者,幻想自己擁有權力與財富。正是妻子(當時還是女友)的不離不棄,以及這種幻想的疏導,才讓我熬過了那段艱難歲月。

我回過神,聽見窗外沉悶的雷鳴,輕輕嘆了口氣。

對於素未謀面的丁俊文,我突然有了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情。

稍後,我定了定神,試著問道:“這種心理狀態該怎麽利用呢?擊碎幻想?”

“不。”她微微搖頭,“正相反,要迎合。我剛才說了,在網絡中,話題稍稍一深入,他就插不上嘴。他急需一個機會在網絡中證明自己,從而進一步維持自尊與幻想。我要給他這麽一個機會。”

“怎麽做?”我下意識地把身體往前挪了挪,迫不及待地問道。

“M。”她說,“丁俊文雖然不懂化學,但一定接觸過M成癮性的研究,更何況,那份報告可能還在他手上,即便不懂,他也可以查閱。據我所知,國內外還從未有過類似的研究。所以,丁俊文無意中成了專家,實實在在的專家。只要我稍加引導,他就絕對不會放過證明自己是專家的機會。”

我擡起眼,小心翼翼地看著葉秋薇,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恐懼。

“我找一位做網絡的朋友,弄來一個已經使用兩年的論壇賬號,這個賬號的很多留言,都是跟化學、生物學有關的。之後,我在論壇的化學版塊發了一個帖子,題目是:關於一些非常用化合物的性質,學妹誠心求教。之後,我一直耐心等待丁俊文的出現。果不其然,在帖子發出二十分鐘後,丁俊文進帖回了四個字:坐等探討。”

“之後呢?”

“我在帖子裏列舉了幾種新型化合物,帖子很快就熱鬧起來。化學雖然重實驗,但理論上的分歧也不少。我列舉了六七種化合物,丁俊文一直沒能插上嘴,只是以學者的姿態,對一些回答進行無關痛癢的點評。我耐心等到晚上十點,才列舉了M。M真的不太常用,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關於M,留言回答的人少之又少。十點半左右,丁俊文大概是經歷了一番思想掙紮,終於就M的性質進行了回復。他回復的內容,和我丈夫工作筆記中關於M的記錄基本一致。”

丁俊文就這麽輕易地上鉤了。

“他的回答有理有據,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我也適時表達出了仰慕之情,其他探討者亦是如此。丁俊文顯然很受用,一再說這不算什麽,還問我有沒有更多值得探討的問題。我思慮再三,決定再次冒險,就留言問:M理論上可以作藥品輔料,但在實踐中,是否會存在某種危險性?比如導致細胞癌變、影響臟器功能……,等丁俊文一一否定了這些,我最後問道,那麽,M是否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又是否存在致人成癮的可能呢?”

“他怎麽說?”我很想知道答案。

她用異樣的神色看了我一眼:“他的回答讓我有些意外。他說,M絕不存在致人成癮的可能。”

“他在撒謊?”我不假思索地問。

“未必。”她思索片刻,解釋道,“按照常理,有幻想症的人,應該不會放過任何拉近幻想與現實的機會。退一步說,即便他想要隱瞞M成癮性的研究,大可不必回答,或者含糊其辭,為什麽要給出確切的否定呢?”

“也許他的思維方式比較特殊。”我猜測說,“有明顯心理障礙的人,有時不能按常理揣測吧?”

“我當時也考慮到了這種可能,但僅僅是可能。”她接著說,“要知道,任何非面談的交流,都存在不真實的因素。所以,僅僅通過網絡,很難揣測一個人的真實意圖。”她頓了頓說,“我必須讓他找我面談。”

“怎麽做?”

“我原本打算回復:我一位同學說自己見過M成癮性的研究報告呢,報告裏提到,M存在致人成癮的可能。”她繼續回憶,“但一番深思後,我擔心公開的回復會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如果因此打草驚蛇,就得不償失了。正猶豫時,丁俊文給我發來私信,讓我不要再公開談論關於M成癮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