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知識競賽 第三更

忙完喬遷宴, 趙秀雲就開始準備新節目。

她這次從香江回來收獲頗多,已經列出一二三四五, 寫成報告上交,只等批復。哪怕是她的一言堂,也是需要領導同意的,尤其是這次她想做的動靜大,需要各部門的配合,沒有那麽快。

一直到暑假結束,正式的文件才出來。

滬市台要舉辦知識競賽的消息一經發布, 轟動全市,尤其是最高獎有獎金一千塊錢和可以上電視這兩樣, 更是叫人趨之若鶩。

僅在震旦大學舉辦的初賽就有兩千多人參加,陣仗之大幾乎占用學校所有空教室作為考場。

為表示知識競賽的難度,題目都是請的各系教授們出的, 上有天文下有地理,改卷之後取前十六名參加節目錄制,再決出前三名。

這恐怕是建台以來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既要保證真實性, 又要保證順利進行,不浪費太多錄影帶,趙秀雲可謂是費盡心機。

跟參賽選手反復強調過流程,要面對攝像頭, 要敲鈴搶答, 還提前用非正式題目測試過好幾次,才迎來第一次錄制。

當天,為表公平現場坐著不少人監督,畢竟知識競賽也是考試的一種。

主持人只負責念題目和流程, 題庫一共有八千多道題目,各種類型的知識點都有,都是各領域的專家出題,也要求他們嚴格保密。

說實話,八千多道,哪怕泄題能背下來也很了不起,這種時候只有實力才是硬道理。

因為隨機抽選,主持人都弄不好下一道會是什麽題目,可能現在問你“東經三十七度有哪些國家”,下面就問你“竹林七賢都有誰”,跨度之大,都叫人反應不過來。

尤其是現在本來就是比誰速度快的時候,不像筆試還有思考的時間。

聚光燈一打,兩台攝像機對著,台下又這麽多人坐著,沒見過什麽大場面的,只怕容易慌神,實力倒成其次,要緊的是心態好。

趙秀雲抱臂站著,只覺得這才決賽第一場,勝負已經初現端倪。

按賽制,每場從十六個人裏淘汰答題最少的兩個人,直到最後一場在四個人裏選出前三。

但實際上,一場一個小時,只能問五十道題左右,幾乎三分二都是由五個固定的人答出來的,分數咬得很膠著。

可見最後的勝利者就在其中。

對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這也有趣味性。

第一期播出的時候,大家都在猜誰是最終贏家。

因為是直播,趙秀雲在台裏盯完全程才下班,站在廣電大樓門口,和不斷進出的同事們打招呼,翹首以待等人接。

方海是電視看到一半,先去接孩子,再來接媳婦,一到就很期待問道:“誰是第一名來的?”

趙秀雲故弄玄虛說:“你覺得是誰?”

方海都沒能看完,只能憑前半場說:“機械廠的陳工?”

這次的競賽誰都可以報名,畢竟還有這麽大一筆獎金吊著,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年紀差也很大。他私心裏覺得陳工年紀最大,讀的書應該最多最有優勢吧?

趙秀雲微微搖頭,說:“不是,是市圖書館的王管理員。”

雖然年紀不大,但長年累月在圖書館待著,能贏也不足為奇。

這個結果,方海還是滿意的,說:“我看他們敲鈴這麽慢,都恨不得替他們敲。”

明明會的題目,偏偏是敲鈴慢,看得叫人心裏著急難受。

這種效果,其實對節目來說是好事,起碼讓大家能抓心撓肝起來,忍不住關心後續。

趙秀雲看他這麽關注有些高興,又怕他是為哄自己才這麽說的,不敢太期待,畢竟誰也說不好觀眾的反饋是什麽樣,只得等明天才能搜集到改進意見,半是不安地回家。

苗苗率先去洗澡,夫妻倆趁著這會功夫說話。

趙秀雲真摯地問道:“說真的,你覺得節目怎麽樣?”

方海覺得挺好的,說:“就是題目我試著自己答,一個都答不上來,怪丟人的。”

筆試的題目難度就沒這麽大,險些沒區分出前幾名。

為此趙秀雲在決賽上頗下功夫,說真的,居然每道題都有人能答出來這件事也是讓她有些吃驚。

答不出來,才是最正常的大多數人,趙秀雲拍拍他的肩說:“不丟人的,大家都不會。”

看錄制的時候就是,主持人念,也有同事試圖在底下悄悄答,根本啥也說不出來,其中可不乏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們,可見滬市之人才濟濟。

方海是一個人在家看,他向來對自己的文化水平不自信,聽了松口氣說:“你也不會?”

趙秀雲老老實實搖頭說:“怎麽可能會。”

又說幾句,苗苗頭發濕漉漉從洗澡間出來,說:“媽媽,吹風機!”

還是趙秀雲上次從香江買回來的新電器,孩子得以在晚上擁有洗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