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董忠

第五倫前往常安受虎符之際,隨他西來的耿弇(yǎn)也抽空回了一趟老家茂陵。

若要按戶口算,茂陵人口已經超過了常安,成了關西第一大縣。畢竟常安發展受上林苑限制,且流動人口多,很多人在常安生活,卻不一定能混上京城戶口。

而茂陵卻占據了故秦都鹹陽的利好位置,還有朝廷政策幫忙,漢武帝在位期間,從建元三年起,便不斷遷徙關東移民進入此地,耿氏亦是那時候從巨鹿搬遷至此。

耿弇生於斯長於斯,是典型的“五陵少年”,這茂陵城裏,隨便一家都不是一般人,其世家則好文禮,富人則商賈為利,豪傑則遊俠通奸,儼然藏龍臥虎之地。

可如今數年未歸,卻也凋敝了許多,商貿都已停滯,明明是大白天,城內外卻不見什麽人。

與耿弇的同鄉,同時也是他少時的五經老師,名為杜林的儒士出城時遇上了他,在大門處駐車與耿弇相談,回答了他的疑惑:“前些時日,本地官吏為了湊夠皇帝要求的數十萬之眾,竟是直接派人在集市日,去市坊抓人為丁卒。”

“為了躲避成丁,不少人出門只好男扮女裝,服婦人之裳,甚至有自殘者。”

杜林搖著頭,說起他家的一個鄰居,因為畏懼被抓丁,遂偷偷在夜晚,用磨面的大石將手臂給折了!

於是他右手骨碎筋傷,既不能持刀兵,也開不了弓弩,想以傷殘為由,避免從征——句町之役、西域之役、塞北之役、成昌之役、唐河之役,哪一次不是官軍大敗,喪師無數?茂陵作為人口大縣,每次征召去的人,幾乎就沒有回來的,身死魂飛骨駭流落外地,只能做哭唧唧的望鄉鬼。

與其如此,還不如壁虎斷尾,毀一臂而得全性命。

然而……

“他還是被征走了,官吏哪管是否傷殘,能湊夠人數即可,哪怕是白發翁,弱冠童,也照征不誤。”杜林如此嗟嘆,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也就他們這些士族豪家能夠免身。

難怪茂陵凋敝,如今不止是販夫和贅婿,連街上的遊閑少年,都被抓去南征了。可想而知,大司空王邑的“百萬大軍”都是些什麽樣的人組成。

也有不願屈從的,想著從征亦死,造反亦死,索性潛逃入山林為盜寇,這也是近來關中動蕩不安的原因。

耿弇見老師身後的車馬載著行囊,詢問起他欲往何處,杜林只道:“關中不寧,我欲帶著家眷避難,去河西投奔朋友。”

他們杜氏,也是新朝崛起的新貴,杜林之父杜鄴,便在成哀時附會王氏外戚,為其出謀劃策。倘若杜林想做官,蔭父之遺德,當個二千石不在話下,但杜林覺得自己並無治理地方的才幹,又見朝政昏亂,遂選擇在家鉆研尚書古文之學。

如今新室越發有滅亡之勢,杜林也打算攜家眷開溜避難去了。

耿弇卻給杜林建議了一個去處:“與其去河西,何不去魏成郡?”

雖然耿弇在鄴城時,極少稱贊第五倫之政,但那是年輕人的傲嬌,在杜林面前,他卻是對魏地贊不絕口,又提到杜林的好友馬援,如今擔任魏成大尹。

杜林和馬援雖然一個文士,一個武人,但從小互相都很欽佩,相交甚篤。

“說起來,我家祖籍,倒也正是魏地繁陽。”杜林聽得耿弇勸說,一時間心生猶豫,茂陵都是移民。

耿弇勸道:“夫子不如暫且歸家,也不瞞你,我此番歸來,亦欲遷家眷離開關中,吾父所在的朔調太遠,打算先以鄴城為中轉。耿氏雖遷到此處不過百載,私從賓客大多在朔調,但徒附族人加起來,倒也有二三百人,不如同行,也好有個照應。”

這一番話說動了杜林,遂答應暫緩離開。

而耿弇與杜林約好後,遂歸於家中,才進門,四個弟弟就齊刷刷拜在門前。

“伯兄!”

耿家四個弟弟,分別叫:耿舒、耿國、耿廣、耿舉,舒、國已經弱冠,廣、舉年紀稍小。

耿弇雖才二十有一,卻是家中老大,平素他少年傲氣,在這卻擺出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然治家亦如治軍,點了二弟耿舒:“叔慮,你召集族人,清點家中絲帛細軟,準備好車馬幹糧,二十天內,要做到舉族數百人,隨時能走!”

“若是不願走的,也不強求,那就自行留下,但宗族也不再有責任庇護他們。”

“兄長,這是要去何處?”耿氏幾兄弟都有些驚訝。

耿弇也不多做解釋,言簡意賅地說道:“去新家。”

他又讓耿國帶著族兵百人,隨自己回新豐鴻門去,第五倫需要舊部族人來掌兵,耿弇作為其麾下兩員大將,只怕也會分到幾千甚至上萬人,亦需要安插信得過的人才好使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