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蕭氏扶著身邊人的手上了馬車, 坐著想了會兒,又掀開車窗的簾子,朝人群中看了一眼。

收回視線, 她不禁問道:“李媽,你看那個穿水藍襦裙的小娘子,是不是有點眼熟?”

李媽媽方才看見就想說, 這時自家夫人提起來,便點了點頭, “奴婢瞧著也是。”

“是像誰呢?”蕭氏扶著額頭想了想,忽然道:“像定遠侯家那個早逝的大娘子,是不是?”

李媽媽又瞧了一眼, 心裏也十分驚奇,“還真是像,這不說像個七八分,五六分是有的。”

蕭氏倒是笑了,放下簾子,道:“從前只在話本兒上看過, 說南轅北轍的兩個人, 毫無血緣關系, 也有長得相像的,可這親眼所見了, 還是覺得新奇。”

“夫人,說不得這小娘子,萬一真的跟定遠侯家有關系呢?”李媽卻不信這話本上的東西, 心裏覺著只有血脈, 才能長的這般像。

蕭氏其實也不是沒有過這個猜測, 只是……

她讓李媽再仔細看看沈家人, 見她看明白了,才道:“你看他們兄妹四個,五官之間各有相似之處,分開看的時候還不覺得,但若是站在一塊兒,任誰都能看出來他們是親兄妹,只不過是他們這妹子跟老爺的弟子的相貌,格外出挑罷了。”

李媽經過自家夫人這麽一說,暗道還真是,光一個小娘子還能說是不是抱錯了,可這一家兄妹幾個都抱錯,那就太荒謬了,於是便放棄了先前那個猜測。

車輪滾動起來,馬車行駛在青石板路上,出了城門,漸漸駛離了這個恬淡的江南小鎮。

走了有一陣子,前面的馬車卻忽然停了下來,跟在後面的是沈家的馬車,自家相公被韓先生叫到他的那輛馬車上去了,周如玉原本一個人在車裏,手中捧著本先前的話本在看,就是一開始沈伯文買給她的幾本裏的那本探案集。

雖然已經看過許多遍,但再看起來,還是很有意思。

馬車停下,周如玉好奇地放下手中的話本,掀開簾子往外看去,卻看到了先前陪在韓夫人身邊的嬤嬤站在馬車旁。

李媽媽是奉命過來請她去蕭氏那輛馬車中去說說話的。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周如玉便沒有拒絕,答應下來,跟著李媽媽登上了前面那輛馬車。

剛掀開簾子進去,周如玉便看見蕭氏合上手中拿著的書,放在了車內的小桌子上,她眼睛一亮,便問道:“夫人也喜歡看這本《臨安探案集》嗎?”

話音剛落,心中便懊悔起來,自己跟相公這位師娘還是第一次見面,怎的說話這般隨意。

蕭氏卻不介意,原本請她過來,也是因為路途之中實在煩悶,有個人說說話還會好些,聞言還有幾分驚訝,不由得問道:“你竟然還識字?”

她原本以為沈伯文娶的妻子,只是一般的鄉下女子,而這樣的女子,或許幹活是一把好手,可論起讀書識字來,方圓百裏,怕是都沒有幾個。

卻沒想到她竟然還識字,就不免有幾分驚喜了。

周如玉自然懂得她為什麽驚奇,並不放在心上,便輕聲解釋道:“我阿爹是個童生,我是家中長女,小時候好奇心重,阿爹見狀便教了我讀書識字,不過也只是識得幾個字罷了。”

“識得幾個字就已經很不錯了。”蕭氏聞言了然,搖著頭道:“像你阿爹這樣有見識的可不多,讀書識字能明理,即便是小娘子,也不能過的糊裏糊塗的,什麽都不懂。”

周如玉點了點頭,“阿爹是很好的人。”

蕭氏笑了笑,又道:“即便是在京都,高門大戶之中,不讀書的小娘子也大有人在呢。”

這倒是出乎周如玉的意料,她還一直以為,女子不讀書,只是因為家裏沒錢,讀不起書。

蕭氏說完這句便罷了,不再就著這個話題往下說,反而換了個話題,與周如玉聊了起來:“你的閨名叫什麽?你相公是我家老爺的弟子,應當叫我一聲師娘,你既是他的娘子,也隨他叫我師娘吧,夫人有些生疏了。”

其實她平日裏並不是個多麽隨和的人,只是意外的看周如玉順眼,才這般好說話。

周如玉卻不知這些,聽她說罷,想了想好像也沒什麽不對,便從善如流地喚了聲:“師娘,我閨名喚作如玉。”

“如玉嗎?”蕭氏道:“倒是與你很合。”

周如玉抿唇笑了笑。

隨後,二人便就著那本《臨安探案集》聊了起來。

蕭氏本身文采出眾,出嫁前是京都出了名的才女,即便是此刻與周如玉閑聊,不說出口成章,也是言之有物,聽得周如玉眼中滿是仰慕,她也是頭一次知道,原來女子也可以這樣,像發著光一般,讓人心生向往。

……

再往前的一輛馬車上,坐著韓輯同他的兩個弟子。

就學業上的事聊了一會兒之後,韓輯看了看面嫩的二弟子,又看了看孩子都已經大了的三弟子,都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連曾經罵遍整個朝堂無敵手的韓大人,都忍不住操心起了邵哲的婚事,不禁催促道:“文煥,你年紀也不小了,這次春闈結束,也該把人生大事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