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越接近辰時一刻, 沈伯文便越覺得緊張起來,論見皇帝這件事,兩輩子也是頭一次, 很難不緊張。

片刻後,禦駕親臨太和殿。

丹陛之上,太子太師兼華蓋殿大學士, 內閣首輔竇知文身著禦賜麒麟服,淡淡地掃了眼底下的三百多名貢士, 將他們的舉止盡收眼底,收回視線,面容肅穆, 開始宣讀敕書。

敕書內容,大致多為鼓勵之語。

宣讀完畢,殿門兩側立著的左右禦史開始點名,眾貢士依次進場。

沈伯文從數位閣臣面前經過的時候,心中其實頗為緊張,眼前這幾個人, 可以說是大周的文官核心了, 每個人都在官場浸淫數年, 縱然大多兩鬢斑白,長髯垂胸, 卻仍是氣度非凡,將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聽到沈伯文的名字時,正站在首輔大人右側的褚雲祁看過去, 不由得在心中點了點頭。

步履平穩從容, 面上雖有些緊張但並不明顯, 不愧是老夫看好的人。

殿中, 皇帝高坐於龍椅之上,面色無波。

貢士們進了殿,皆行三拜五叩之禮,隨後便被諸位執事官們領到早先安排好的位置上。

待到人都到齊之後,巳時正,執事官開始發放策題、答卷紙,殿試正式開始。

沈伯文因是這次會試的第四名,被安排的位置也十分靠前,只是雖離皇帝近,但高度差在那兒放著,他也自然不會仰著頭去瞧,因而不必直見天顏,倒是將內心的緊張削減了幾分。

待到殿試的策論題目發到手中之後,更是將心思都放在了題目上,全神貫注之下,緊張情緒不知不覺間便不見了。

題目的大意是問:治國□□宜“文治”還是“武定”,亦或者二者兼而用之?你們要是有什麽好的意見,都可以提出來,若是不錯的,朕會采納。

沈伯文在殿試之前,便從自家老師和大師兄處了解到,所謂殿試的策問,一般都是圍繞著從古至今的治國理論,結合自己的觀點,還應該聯系當今朝政,寫一篇一千多字的議論文。

雖然明面上說的是可以指責朝廷的不足之處,但除非是狂生,一般的考生都不會這麽幹。

要真有愣頭青,膽子大到到指責朝政,或者想憑借著諫言博出位,雖然殿試並沒有黜落,但恐怕這份考卷都到不了皇帝跟前,在讀卷官那兒就被歸到三甲中去了。

沈伯文自然不是狂生,也不是愣頭青,他斂眸思索了半晌,才提筆蘸墨,在紙上慎重地落下第一行字:

“臣對:臣聞王者不吝改過,故盛世有直言極諫之科……”

不管怎麽樣,上來先說皇帝陛下的好話是沒有錯的。

然後又是正常的歌功頌德,隨即便提起筆,頓了頓。

其實這道題,並沒有什麽陷阱,考生中規中矩地答,一般來說都不會出錯,只是想要出彩,也並不容易。

好在沈伯文有一個好老師和一個在朝為官的大師兄,這幾日為他與邵哲講了不少朝中之事。

從此次的題目中,明眼看著是問文治武功哪個更好,但實則其中卻暗含著皇帝對於國家政事的考量。

相較於他,那些自小就生在官宦之家的考生,比如謝之縉,韓嘉和等,皆神色從容,落筆成文時行雲流水,更顯得心應手。

沈伯文思來想去,在最近聽聞的消息當中,能與之關聯的,怕是只有大周西北邊的大戎屢犯邊界,近年來尤為猖狂的事了。

又在心中斟詞酌句了片刻,才再次落筆。

這次落筆之後,便再無磕絆,順順利利地寫了下去。

幾位閣老們也在注視著前排的數位考生,首輔竇知文的視線在掃過沈伯文的時候,微微停頓了一下,便移開了,重點關注的還是謝之縉,隨後便微微點頭,顯然十分滿意。

而謝閣老卻沒有看向自己的幼子,他腰背挺直,將考生們的表現一個個收入眼中,便在沈伯文身上停了下來,暗自打量了一番,但神情淡然,看不出是好還是不好。

褚雲祁倒是對他的表現暗自點頭,欣賞有加。

性子沉穩,不急不躁,正該如此。

沈伯文並不知道殿中還有人關注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他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許是進入狀態了,那種熟悉的下筆如有神的感覺又來了。

待到重新謄抄了一遍之後,他擡起頭,卻發現天色雖然還未暗,但殿中考生的數量卻已然少了一部分。

謝之縉的位置上已經無人,想必是提前交卷了。

收回視線,沈伯文又將自己整篇策論通讀了一遍,檢查沒有問題過後,也站起身來,準備離場。

……

與邵師兄約好了一道回去,沈伯文走到承天門外的金水橋等他,此時心中十分坦然。

科舉的最後一場也考完了,殿試不會黜落的情況發生,到了如今,也算是能為自己與原主的科舉之路,畫上一個句號了,至於結果,便只能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