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沈伯文並沒有拒絕蘇家家主的請求, 算是除了先前答應好的條件之外的一點好處吧。

然後蘇家明就跟在沈伯文身邊開始幹活兒了。

因為是自請來幫忙的,屬於編外人員,酬勞是沒有的, 不過蘇家明出身蘇家,也並不把那三瓜兩棗放在眼裏,他在意的只是自家父親口中所說, 自己能從沈伯文身上學到些什麽。

沈伯文自己做事認真暫且不必說,但卻並非一絲不苟, 行事之間頗有些靈活變通之處,效率極高,合理地給下屬們安排工作, 讓他們不會忙道下衙之後,也不至於提前太早完成以至於無所事事。

但最重要的是他發現,沈伯文此人同自己先前見過的朝廷官員們的不同之處。

分明已經是正四品的高官了,這個年紀的正四品,整個大周朝都屈指可數,誇一句前途無量並不誇張, 尤其蘇家明還曾經聽說沈伯文師從韓輯韓先生, 會試的座師是褚閣老, 親妹妹又嫁給了謝閣老的次子,哦不, 現在應該叫謝首輔了。

他自己將來說不定也能入閣做閣老呢,這是極有可能的事。

但他平日裏同別人相處時,身上卻看不出高官的架子, 平易近人得很。

然而這種溫和, 卻又並非是軟弱可欺, 蘇家明發現他對下屬們的管控能力很強, 不論是下屬官員們,亦或是吏目們,都對沈伯文很是信服,做起事來也積極配合,並非糊弄應付。

這是讓蘇家明頗為困惑的一點。

因為據他自己的了解,下屬官員們對沈伯文的尊敬與配合並不難理解,因為他們還要繼續走仕途,需要上官的考評。

但……那些經年的老吏目們,在蘇家明的認知中,除非原本就性子老實的,比如老何,其他的那些慣常都是偷奸耍滑的一把好手。他們大多都是本地人,這份吏目的工作能讓他們有一定的地位以及錢財來源,不過若是論起做事效率來,恐怕還不如自己這個新手。

只是在知府衙門幫忙的第一天起,蘇家明就發現自己這一認知被推倒了。

那些幹起活來一個比一個積極主動,一個比一個勤奮,忙得腳不沾地像個陀螺的,真的是自己記憶中的那些吏目們嗎?

他有點迷惑了。

然而迷惑過後,他心中產生了極大的好奇與動力,一定要搞清楚這些人改變的原因不可。

蘇家明這般鉚足了勁兒的幹活加觀察,沈伯文自然是察覺到了的,不過並不怎麽放在心上,除了一些官府私密文件不能讓他看到,自己給下屬安排工作,亦或是親身去幫忙賑濟百姓的時候,都不曾避著他。

漸漸地,蘇家明仿佛有點看明白了,但若是讓他說,卻又說不出來其中的道理。

只能歸結為自己還沒有完全看懂。

……

果然一直到了莊稼的收獲期,天上都沒有落下一滴雨水來,而朝廷的賑濟卻到了此時就停了下來,興化府這邊因為沈伯文以及身邊人的種種努力,前期的預備工作並不是完全沒有用,還能維持著百姓們的基本生活,不至於遍地餓殍。

然而這次大旱的範圍卻比他想象的更大,其他地方的官員也不會像他這樣在前期就這樣重視。

畢竟在這個時代,吃不飽飯太正常了,百姓們也不是每一年都能收獲到足夠一家人吃飽交稅的糧食的。再加上消息流通不便,大部分外放官員們的通識便是,只要不鬧出來大事,就可以湊活過去,就算是江南富庶之地,也不缺每年被餓死的人啊。

這也是渠愷那種官員的想法。

——只有像沈伯文這樣剛入官場不久的愣頭青,才會一遇到點兒事兒,就當成天大的事。

也就是為什麽他會把沈伯文的折子壓在最下面,置之不理的緣故。

然而這次大旱所引起的饑荒,其嚴重程度,卻遠遠超乎他們的想象。

在距離興化府不遠的南陽府也是此次旱情的受災地,然而由於當地官員的不作為,災情嚴重,出現了大量災民,百姓們食不果腹,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波叛軍,仿佛不是什麽不能理解的事情。

叛軍們甚至奪了兩個縣城,帶著人沖進府城燒殺搶掠一番,又退了回去。

南陽知府沒來得及逃出去,還被叛軍們砍了頭。

現下叛軍們又招攬了不少災民,一副準備將南陽府都占住的勢頭。

這件事已經變成一件大事,已然瞞不住了,景德帝很快收到奏報,文武百官也都聽到了消息。

景德帝面色鐵青,手緊緊握著奏報,地上是方才被摔得粉碎的茶盞。

殿內跪了一片伺候的內侍宮女們,額頭都緊貼在地面上,身子瑟瑟發抖,陛下震怒,他們提心吊膽,半點兒聲音都不敢發出來。

景德帝重重地呼了幾口氣,胸悶得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