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是夜, 一道細瘦的身影專門避過夜裏巡視宵禁的衛兵,閃身進了某戶人家內。

“稟告大人,沈大人白日來太和倉中檢查過了, 沒起疑。”

他對面之人聞言便輕笑了一聲,道:“咱們這位沈大人啊,可真是仔細。本來就是沒問題的, 怎麽可能查出來問題呢?”

“您說得是。”

笑罷,這人又道:“你們回頭動作利索點兒, 莫要被他察覺了。”

“大人放心,下官明白。”進來稟告的態度恭敬地道。

……

在沈伯文的調配下,戶部上下動了起來, 三日之後,便將賑災的章程交到了景德帝的手中。

景德帝閱罷,將太子叫了過來。

“看看,你覺得如何?”

太子李煦接過奏本,仔細看過,半晌後, 擡頭道:“不愧是延益, 兒臣先前從未見過如此詳盡又分明的章程。”

景德帝笑了笑, 又道:“朕已經讓內閣看過了,都沒什麽意見, 你若是也覺得好,那便按照這個章程來。”

“兒臣沒意見。”太子明白術業有專攻的道理,並不胡亂提建議, 沈伯文畢竟是親歷過賑災事宜的人。

“那就這樣吧。”景德帝道。

這番對話之後, 景德帝將殿內伺候的人都打發出去, 不知道同太子交代了些什麽。

總之太子出門的時候, 面色不大好看,被有心人瞧見,心中又是一番思量。

……

開倉運糧那日,沈伯文帶著幾個下屬來到京郊,全程盯著。

“大人歇會兒,喝口水吧。”有下屬端著茶過來。

“有勞。”

沈伯文接過,視線仍然落在不遠處搬運糧食的人們身上。

一袋又一袋的糧食被擡上了車,整個白天下來,太和倉便空了一大半。

與此同時,先糧食一步前往災區的太子一行人,已經走了大半的路了,陪著太子一道的,還有謝之縉,他是此番賑災的副使。

在太子的主張下,他們一行人並沒有將朝廷的陣仗擺出來,反而扮做平民,也沒有乘坐官船,反而租了條普通船只,為首二人都長了一副讀書人的模樣,遇到生人便道是回家訪親的舉子,旁人也並未起疑。

只是剛剛踏入河南的地界,便見民生凋敝,災民遍地。

各個衣不蔽體,滿面菜色,有氣無力地坐在河岸邊,亦或是步履蹣跚,眼神麻木地往外省的方向走著。

許久不曾出過京都的太子見狀,沉默了許久,面上情緒復雜難言。

他身邊的謝之縉比他要習慣一些,但心裏同樣不好過。四年前那場大旱,他隨工部的隊伍前往錦州,參與過錦州土城的工作,那次便見過不少這樣的流民。

雖然上次是旱災,這次是水患,但對於老百姓們而言,都是能壓垮他們的災禍。

“船家,這是什麽地方?”

太子沉默了許久之後,忽然開口問道。

面色黝黑,穿著粗布短打,一看便知是常年經歷風吹雨打的船家聞言便道:“這是寧平府的邊上的一個鎮子。”

“靠岸先停一會兒。”太子忽然道。

雖然不知為何,船家還是老老實實地停到了邊上。

謝之縉卻看得分明。

不遠處有一個帶著孩子的婦人,母子二人正趕著路,婦人手裏拿著個討飯的碗,身上的衣裳都十分破爛,都餓得眼神茫然。

見船靠岸停了下來,河岸便的災民們便一擁而上,有的跪倒在船下,高舉著手裏的破碗,那對母子也沖了過來,混入其中,一邊磕頭,一邊高聲呼喊著:“老爺們發發慈悲吧,舍幾口糧食吧……”

有的實在身上無力,被人群沖擠到跌落河裏,就那麽撲騰了幾下,便沒了聲息。

李煦看得眼眶泛紅,雙目濕潤,轉過頭對身後的侍衛們吩咐道:“將我們帶的餅子幹糧分給他們。”

其中一人想勸,卻被同伴攔下,搖了搖頭,輕聲道:“咱們帶了錢,到地方再買便是。”

那人沉默了一瞬,便不再開口,跟著其他人去船艙中搬出了一個滿當當裝著幹糧面餅的簍子。

災民們人多,謝之縉便道:“撕成幾塊,再往下散。”

侍衛們聽懂了,這是想讓盡可能多的人都分的到,見太子殿下也無異議,便如此照做了。

被分成小塊的面餅被扔了下去,瞬間引起災民們的哄搶,爭先恐後地往趴在地上去搶,先前謝之縉注意到的那對母子也在其中,瘦弱無力的身軀也爆發出驚人的力氣,迅猛地搶到了好幾塊,婦人搶到了就趕忙扯著孩子往後退,一直到退出人群。

她並不敢貪心,怕搶多了也保不住,先是囫圇往孩子嘴裏塞了一塊,又往自個兒嘴裏塞了塊更小的,珍惜地嚼著,一邊對著船的方向磕頭跪拜。

謝之縉不忍再看,收回了視線。

這幹糧是專門為行軍準備的,用料紮實,雖然現在受了潮,但還是幹硬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