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以民為本

因為持續的戰爭, 以及戰線拉長,朝廷的稅收增重,加之洪災與幹旱, 使得天下流民四起, 尤其是遭受戰爭的幾個行省, 在火炮之下, 人變得不堪一擊,醫療匱乏, 只能任由傷口潰爛,最後蔓延至全身,路上布滿屍體,餓殍遍野,吸引了野獸與赤腹鷹前來啃食,難以忍受的饑餓導致了人性的扭曲,家破人亡, 流離失所,使得不少人走上了不歸路, 落草為寇,燒殺搶奪。

無家可歸的百姓成了流民,因為戰爭帶來的勞動力短缺, 與火炮的可怕摧毀力,造成了大面積哦饑荒, 流民們被迫遷徙, 離開戰爭地帶,躲避災荒。

各省的流民變成了兩派,分別往南北兩個地帶逃難,有些人因為北方剛經歷戰亂, 元氣還未恢復,便選擇了南方,還有些是因故土在南方,有些人則以為燕王日後會得天下,北平府才是最安全之地,於是紛紛湧入北方。

燕王沒有阻止流民北上,同時流民南下的奏報也傳入了朝中,朝堂上,從前張牙舞爪的文官集團如今收斂了許多囂張氣焰,戰亂之下,他們不得不依靠武將們來保家衛國,於是朝廷的重心漸漸轉向武官集團。

“報,斥候來報,有大量災民向應天府趕來,足有上萬人之多。”

“戰爭導致大批百姓無家可歸,火炮摧毀了他們的棲息之地,長達兩年的戰爭,已經陸陸續續有流民南下,鳳陽府一戰,殃及周邊諸省,這一批災民,必然數量不少,如今悉數朝京城湧來...”官員們議論紛紛,“京城哪裏容的下這麽多人。”

“災民魚龍混雜,絕不可放進城中來,否則京師就要亂套了。”有官員進言道。

“是啊,災民受戰爭影響,已經無法勘驗戶籍,說不定這些人裏還埋伏有燕軍,如若放入城內,後患無窮啊。”

“不能放進來。”

不僅文官如此議論,就連武官也覺得放入京城不妥,文武百官達成一致,放棄流民,死守應天府。

皇太子趙旭坐在龍椅旁的朱漆座椅上,一手撐著額頭,手指輕輕摩挲著翼善冠的帽沿,面對文武百官喋喋不休的議論,不勝心煩。

“好了。”趙旭開口呵止。

朝堂頓時變得安靜了下來,趙旭起身,走到殿陛上的朱漆欄杆旁,“同室操戈,刀兵相向,最後受苦的還是百姓,本宮曾在經筵聽學之時,受先生教授,孟子曾說過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今天下萬民苦於戰爭,皆因我宗室而起,是君王之過,也是本宮監國之失。”趙旭的話,在批判父親的過錯上一點情面都沒有留,“而今百姓已受家破人亡之苦,若再遭朝廷舍棄,諸卿試想,換做己身,該當如何去想朝廷呢?”

趙旭今日所言,乃是想到了曾經張九昭的教導,自己從東宮出來後,並未懲治之前依附李氏的張九昭,依舊任命為翰林學士,負責為自己講課,“朝廷之所以失敗,不就是因為民心盡失麽,戰爭在中原,流民可去之地有二,這些南下的災民,並未對朝廷徹底失去信心,故而才會南下,因此朝廷怎能驅趕?”

“戰爭持續之久,每日損耗糧餉無數,北平府也應當將要糧絕了吧,對於北上的流民,諸卿覺得,燕王與其世子,又會如何做?”趙旭問道。

文武百官相顧對視,卻給不出答復,趙旭卻決然道:“本宮不管燕王會如何做,既然本宮作為監國,便不會對流民置之不理,即便要付出城破的代價。”

趙旭獲得武將的支持,那些極不願意的文官也不敢多說什麽,齊刷刷的跪倒道:“太子殿下仁德!”

------------------------------------------------

——東宮——

年輕人穿著紅袍,腰間懸有金革帶,手中端著笏板,穩步進入東宮,太監將其領進一座殿內,隨後退下。

年輕人持笏上前,躬身道:“太子殿下。”

少年正負手站在殿內的牌匾下,盯著居安思危四個大字一動不動,發現聲響後連忙轉身,微笑著走上前扶起道:“先生多禮了。”

張九昭直起腰身,“殿下今日在朝堂上所言,寬宏仁德,有聖君風範。”

趙旭轉身坐下,搖了搖頭道:“天下安定才多久呢,便有些人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同室操戈,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那些百姓和我們一樣,有雙親要撫養,還有妻兒要撫育,如今受戰爭之苦,又有多少人要失去父母與妻兒。”

張九昭忽然愣住,他從趙旭的眼裏看到了一絲絲的悲情,明明是少年,卻感受到了晚景淒涼之意,年少的太子,有父如同無父,也許是知道沒有父親疼愛與庇佑的苦楚,而讓這個錦衣玉食的儲君,對於流離失所的百姓產生了憐憫之心。

“殿下心慈,但今日朝議上那些武官們的擔憂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張九昭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