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遠征蒙古

永康四年,皇三子降臨之後,有朝臣趁機上疏召歸遠在遼東鎮的燕王,遭到皇帝拒絕。

永康年間,皇帝登基之後便下達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的措施,下令重修運河,加強南北之間的聯系,派遣官員前往江南治水,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百姓墾種荒閑的田土,督促百姓耕作,保證邊響與糧食的供給,又命翰林院學士以張九昭為首主持編纂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動用文人三千,廣購天下古文遺跡。至此,國庫日豐,天下安定。

邊糧與軍餉得到了保障,府庫不斷充盈,然北方放養的虎經過長時間休養生息野心越來越大,這使得皇帝親征蒙古之心也越漸增重。

新君父子失和燕王被貶至遼東戍邊的消息傳到了北方諸胡部落首領的耳中,使得這些休養生息的蒙古殘余勢力的野心再一次被激起。

至明開朝,北方越來越冷,冰凍期也越來越長,死亡促使了他們對中原肥沃土地的覬覦之心。

“聽聞老燕王當了皇帝之後,與其子發生了爭執,將嫡子趕到了娘不拉屎的地方,自己卻在紫禁城的金屋子裏生了個小娃娃,還特地為之舉辦了命名儀,布告天下,這可真是天壤之別。”

“明廷皇帝年邁,做皇帝可與做將軍不一樣,他們明廷的皇帝天天縮在金屋子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怕是連劍都忘了怎麽拿吧,如今又父子失和,正是我蒙古的大好機會。”

“聽聞皇帝之子承襲了父親的燕王爵位,且在明廷深得人心。”

可汗坐在一張虎皮椅上,雙手交叉撐著下顎,“昔日是誰告訴本王,燕王世子不成器。”

群臣紛紛低下頭,“誰知那世子隱藏得如此深,裝瘋賣傻二十年。”

“若是不得帝王心,再出色,都不足為懼。”王帳外傳進一道女子的聲音。

“大公主。”群臣回首紛紛將手搭在胸前向其行禮。

“父汗在位時,早就猜到了日後明國的江山會落到燕王的手中。”公主走入帳內繼而說道,“燕王少時,明國並未統一,南有割據,北有我蒙古,燕王隨軍征戰,有一統之功,豈會甘願屈居人臣之位,父汗有先見之明,對此早有準備。”

公主的話讓群臣猜疑,因在先王統治時期的韃靼,沒有像這一朝的野心,反而十分平和,一直與中原明廷往來。

“老燕王打了大半輩子的仗,如今登基為帝,他最畏懼的便是北邊的安寧,守了大半輩子的東西,他不可能因為身份的轉變而放棄,否則又為何要遷都到他的封地呢,順天府的北京,越過長城便是蒙古,這樣的近的距離,一旦長城失守,北方蒙古的鐵騎隨時都能攻破都城,有哪一朝皇帝會將國都置於此?”

“大公主的意思是?”

“明廷的皇帝會親征的,他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公主回道,“而有資格繼承帝位的皇子,並不好戰。”

“長城之險,鐵騎難以越過,且明廷有威力強大的火器,我們是草原上的雄鷹,沒有人比我們更熟悉在草原上作戰如何贏敵,為何要把戰場放在陌生的中原,讓馬兒失去了優勢,我們不可能抵擋住明廷的大炮。”

公主一番話,眾臣深覺有理,遂紛紛附和,可汗也是對此大加贊賞。

此後幾年中,每逢冬至與正旦的朝會,韃靼都會派遣使者入京,名為朝貢,實則是挑釁與打探軍情。

韃靼的作為很快便被錦衣衛察覺,對於北方蒙古的虎視眈眈,這位曾經的北方霸主,便再也坐不住了。

——

永康四年冬,北方諸胡撕毀盟約,侵犯明廷邊境,燒殺搶掠。

——紫禁城——

乾清宮內,皇帝將北方來的軍報揉成一團扔進了炭盆中,“朕當了四十年的燕王,在塞北守了三十多年,打得北面的蠻夷不敢來犯,諸胡無不畏懼朕之名,邊境因為朕,安寧了數十年,數十年間,無一人敢來犯。”

“朕起兵時,與胡人定下盟約,十年互不侵犯,朕不會派兵北上,他們也不會南下騷擾我朝邊境百姓,然這些胡人當真是沒有教化的野蠻之人。”

皇帝的氣已經堵在胸口,因為遷都還未完成,他本想等遷都之後再商議北方蒙古之事,而今卻忍不下這口氣。

“工部在順天府營建都城,天下工匠盡在北京,此刻遷都為要務,若是再發動戰爭,恐怕府庫難以支撐大規模的軍隊調度與作戰。”一旁的緋袍臣子勸諫道,“天下安定才四年,府庫雖充盈,但戰爭的消耗,尤其是對蒙古諸胡,他們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的居所,陛下若派兵北上,這場仗,恐非短短幾月就能結束。”

“朕的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人都叫朕什麽?”皇帝道,“遷都的工程浩大那就停下來,朕已經忍了數十年了,而今已至暮年,若再等下去,朕恐怕連刀槍都拿不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