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在去北京的途中, 朱棣順便視察民情。

朱瞻基跟著朱棣一起下地了解民情。不僅如此,他還經常跟著朱棣一起幫農民幹農活。比如說犁地、除草、除蟲等。

有時候在途中,遇到需要幫助的農民, 朱棣也會派人去幫忙。之前,朱棣在出兵過程中, 他的將士就經常幫助農民做一些事情,他們還曾經幫助老百姓修過屋頂。

原本一個多月的路程,因為朱棣他們走走停停, 走了兩個多月才抵達北京。

朱棣和朱瞻基回到北京, 對北京老百姓來說是一件大喜事。

這一年多來,北京老百姓們每天都在盼星星盼月亮地等朱瞻基回來。

朱瞻基對北京老百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存在。這一年多, 朱瞻基不在北京城, 北京的老百姓們都覺得北京城冷清了不少。不止如此, 小殿下不在, 他們都覺得少了主心骨。

如今見小殿下回來,北京的老百姓們自然非常高興。

在朱棣和朱瞻基他們抵達北京的那一天, 全北京城的百姓們都喜迎他們歸來。

對朱瞻基來說,回到北京就等於回到了自己的家。

朱棣一到北京, 就帶著朱瞻基巡視北京, 關心北京城老百姓的生活。

北京老百姓面對皇上的關心, 當然非常感動。

他們之前還擔心皇上他們去南京, 就忘了北京。沒想到皇上不僅沒有忘記北京,反而一直惦記北京。更沒有想到皇上登基一年後, 特意回到北京,關心他們過得好不好。

朱棣關心北京老百姓生活後, 就開始巡視邊境。果然被朱棣猜中了, 他離開北京後, 北元的一些勢力就變得不老實。好在他們不敢猖狂,只是在邊境上小打小鬧。

北元的那些不安分的勢力倒是想南下,但是他們深知朱棣的厲害,不敢輕舉妄動。他們之所以在邊境上小打小鬧,就是為了試探。

他們沒想到他們剛試探沒多久,朱棣就回到北京。

朱棣回到北京後,重新布置邊境的布放。

雖說朱棣讓朱高熾留在南京城裏監國,但是他帶走了一半的大臣。這一半的大臣裏,還有不少是能臣,比如說楊士奇和楊榮。

朱棣帶一半的大臣來北京,自然也要處理政事。這就導致南京有朝廷,北京也有朝廷。

北京的朝廷和南京的朝廷一模一樣,同樣設置了朝廷六部。

朱棣這麽做,就是提前為遷都到北京來做準備。

朱瞻基早就猜到朱棣這麽做的目的,楊士奇和楊榮他們也隱隱約約猜到。

對於遷都到北京一事,楊世榮和楊榮他們其實是不贊成的,但是朱棣沒有提出來,他們也不好直接說。

朱棣不僅在北京設置了朝廷,還已經找人設計北京皇宮的圖紙。朱棣並不打算原原本本的把南京皇宮搬到北京。

新朝新氣象,再者京城都改到北京,那麽北京的皇宮定然要與南京的皇宮不同。不僅如此,北京的皇宮要比南京的皇宮大,要比南京的皇宮恢弘。

說實話,南京的皇宮有些小,朱棣挺嫌棄的。

朱棣想要把京城搬到北京,一是因為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二是因為朱棣內心不安,三是南京的皇宮很小,四是嫌棄南京太過錦繡繁華。

關於蓋建北京的皇宮一事,朱瞻基倒是給朱棣出了不少主意。其實,他是他把前世看到過紫禁城跟朱棣說了說。

這一日,朱棣收到馬三保寄來的信。

這次來北京,馬三保並沒有跟著朱棣一起來。他被朱棣派去浙江修建船舶。

關於派馬三保出使外邦一事,朱棣已經和大臣們商議過了。朝中大臣,有一大半的人贊成。有一小半的人反對。少數服從多數,

確定了馬三保日後出使外邦一事。

這幾個月,馬三保在浙江盡心盡力地修建船舶,終於作出了點成績。

朱瞻基跟著楊士奇讀完書,來找朱棣一起用午膳。

“皇爺爺,發生了什麽好事?”朱瞻基走進來,見他皇爺爺滿臉笑容,便好奇地問道。

“馬三保來信了,你看看。”朱棣把馬三保寄來的信遞給了朱瞻基。

朱瞻基接過信,仔細地看了看。看完後,他也笑道:“馬公公真是能幹,這麽快就能建造出適合出海的艦船。”

“馬三保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船員,他小時候經常跟著他父親他們出海,不僅對大海非常了解,對船舶也非常了解。”朱棣笑著說,“讓他建造船舶最為合適不過。”

“但是沒想到他能建造出這麽厲害的船舶。”雖然朱瞻基通過那本金手指的書籍知道馬三保會七次下西洋,但是那本書上並沒有寫馬三保下西洋的船舶是他自己設計建造的。“馬公公可真是多才多藝啊。”

“馬三保是很能幹,你建議他出使外邦是對的。”

朱瞻基說道:“以馬公公他們的速度,很快就能出使外邦了。”他在心裏算了算,“明年就能出海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