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長江龍首

李瑕見過史俊之後,隱隱覺得入仕與其他事情不同,不是埋頭苦幹就行的,還需要打點、了解。

當時在臨安若是與賈似道多聊幾句,史俊問的那些事如四川安撫制置使的人選或許會有回答。

但再轉念一想,上官的賞識也不是幾句話就能巴結來的,也不因此而困擾。

他與韓承緒回到驛館,正見高長壽從外面回來。

“非瑜也回來了。”高長壽笑了笑,道:“我有話想與你說。”

“去翠屏山上說吧。”李瑕道:“順便看看地勢。”

“陪你看看地勢也好,戰事一起,敘州首當其沖。”

他們又帶上高明月、韓巧兒、劉金鎖、韓祈安,出了城,往城西的翠屏山而去。

韓巧兒很開心,她難得過了一段安穩日子,今日只覺得出門遊玩一般,一路上牽著高明月的手,不時轉頭四顧,因蜀地的風景而雀躍。

“好多竹子啊,剛才爹爹在驛館與人閑聊,說是這山四季常青,因此叫翠屏山……”

高明月沒說話,有些悶悶的,不知在想什麽。

登上山頂,只見座高樓,上書“三江一覽樓”幾個大字,附近還有瞭台、烽火台。

李瑕亮了身份,進到了三江一覽樓。

憑欄而望,李瑕、高長壽都沒開口說話。

韓祈安見他們沉默,扶著欄杆,吟了一首詩。

“畫船沖雨入戎州,縹緲山橫杜若洲。

須信時平邊堠靜,傳烽夜夜到西樓。”

“好詩!”劉金鎖大呼一聲。

若林子在,大概會罵他“不懂詩就閉嘴”,此時缺了這一聲叱罵,劉金鎖總覺少了些什麽。

韓祈安道:“陸放翁的《敘州》,他曾任嘉州通判,想必是當時所作。”

劉金鎖“哦”了一聲,因聽不懂這些,後悔自己多嘴,只覺還是林子在有意思。

韓祈安本就不是說給劉金鎖聽的,說話間已轉向李瑕,道:“只聽放翁此句,便可知敘州之地形,阿郎請看……”

他擡手向西南一指,道:“這是金沙江。”

再向西北一指,道:“這是岷江。”

李瑕順著他的手望去,只見兩江大江就在敘州城東匯合,又奔騰向東,極是壯闊。

近日一直在船上看江,但登高遠眺,他還是被再次震憾到,深感自身渺小。

“哪條是長江幹流?金沙江?”

“這一段只叫金沙江,而非長江。”韓祈安道,“金沙江、岷江,匯流於此,由敘州南下直至入海奔騰一萬裏,聚‘金沙、岷江’水勢,方稱長江。”

說到此裏,他指向敘州城,又道:“故而,敘州稱‘萬裏長江第一城’。”

“原來如此。”

“阿郎再看,岷江從西北來、金沙江從西南來,敘州城就夾在兩江之間。地勢如何?”

李瑕點點頭,良久無言。

他已看出來,敘州城不僅處在兩江的三角洲,還有翠屏山將它西面也保護起來。

以青翠之山勢為屏障,故曰“翠屏”,故人起名之講究可見一斑。

敘州城防之利也就此一目了然,三角之地,雙面臨江、一面臨山,易守難攻。

李瑕道:“親眼所見,方知陸放翁一詩,將敘州地勢述盡。”

“還有此城的氣魄,長江龍首,西南半壁古戎州。”韓祈安又道:“所謂‘懷擁金岷浪催吳楚、雄踞巴蜀勢控滇黔’是也。”

“大好河山。”李瑕道。

高長壽亦道:“大好河山。”

他們開口說話,韓祈安等人已往邊上站了一點,並不插嘴。

高長壽擡手向西南一指,道:“非瑜可知金沙江因何得名?”

“不知。”

“因江中湧出金沙,遂稱金沙江。所謂‘黃金生於麗水’,金沙江本名麗水,長江之上遊也。”

高長壽說著,又道:“蒙軍從大理出發,可順金沙江而下,過敘州、瀘州,直搗重慶府。”

“是啊。”

“但大理百姓,未必願隨蒙軍出征。且,兀良合台一走,大理國空虛。”

李瑕沉吟道:“慕儒要走了?”

“是,我要溯金沙江而上,逶迤一千六百裏,回劍川城。”

“麗江?”李瑕去過麗江,知麗江在唐代稱為“劍川節度”。

“是,麗江畔,劍川城。我還有一支舊部潛藏於彼,妻小也在。”高長壽道,“我想去聯絡義軍,再見見堂兄。”

李瑕道:“說實話,我依舊不看好你復國。”

“復國自是艱苦,亡國人不得不做而已。”

李瑕難得皺了皺眉,斟酌著用詞,道:“若讓我替你規劃,等以後不用再擔心宋廷會將你交給蒙古時,你再出面做事不遲……比如投宋,謀一任雲南安撫制置使。”

他其實想說的是等自己有勢力了,但一介小小縣尉,確實還沒有招攬別人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