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規劃

高長壽很早就想把妹妹嫁給李瑕,沖的當然不是李瑕的小小縣尉官職,而是品貌才能。

在他當時的設想裏,是想讓李瑕輔佐他的。

如果事情是這樣,從北面歸來之初,李瑕或已追隨他到了大理出謀劃策,提議在昭通、威寧一帶建城、擴張實力,練就一支強兵,再趁兀良合台從宋境敗退時斬殺之,為一方豪強……

但李瑕早就告訴過他,這些全都是瞎想,不可能實現。

不依靠宋廷的實力,成為一方豪強不過是癡人說夢而已。

北地豪強何其多,史家、張家哪一個不比大理國勢大?金國一亡,也只能投效蒙古。

李璮之父李全,不甘投蒙,也只能投宋,一朝起異心,便為宋廷所滅。

李瑕今日有此局面,原因在於以慶符一縣之力得以養兵,借敘州軍、長寧軍為援,如他所言“倚仗大宋國力”。

個人之力再強,永遠比不上一個大國之力。

李瑕一開始就比高長壽理智、看得更長遠,所以他能讓高長壽來輔佐他。

這些道理,在看到了舍利僧起義的敗亡之後,高長壽也想明白了,這才同意了李瑕的提議。

但“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高氏也有尊嚴,高長壽很希望妹妹出嫁時能體面。

聯姻要門當戶對的道理他最明白。

比如以李瑕的品貌能力,往後難免會有妾室,只怕還不少,高明月出嫁時若是嫁妝少了,這主母必要被人小瞧,多少會有些長遠的影響。

因此,高長壽提議等一兩年,他打開局面,至少在外人看來風光些。

只要能在昭通、威寧一帶立足,憑高氏在大理的聲望,必然能引吸到許多大理遺民投效。再加上李瑕在川蜀,高瓊在統矢城的商貿往來和糧草支援,打開局面不難……

對此高長壽還是頗有信心。

但李瑕現在就要把高明月帶走……

“非瑜,你也知道,我高家的體面……”

“她留在這裏我不放心。”李瑕道:“威寧緊鄰大理,一旦等阿術從交趾歸來,絕不容允你在此屯兵,此為外患;烏撒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全馴服,此為內憂。內憂外患之地,太兇險了。”

“但讓女子未出嫁就跟在夫家身邊,我高家……”

“所以我說回慶符就成親。不過你的考慮也有道理,加上這兩年戰事緊得讓人喘口氣的時間也無,確實可以聽你的、緩上一兩年。”李瑕道:“當然,最重要是看明月的意思,她該是願意隨我走的。”

高長壽沉吟了一會,想來也只好如此,既能讓妹妹與李瑕同甘共苦、相濡於微末之時,也能等往後再風光出嫁。

“那好吧。”他終於還是答應下來。

李瑕點點頭,道:“放心吧,我會照顧好她。”

高長壽微微嘆了口氣。

破敵的喜悅在這一刻消散了不少,他意識到,當此亂世,要尊嚴、體面,終究是要靠實力。

他都一個多月沒洗澡換衣服了,帶著妻兒奔波於亂戰之中,連個遮頭的瓦片都沒,還何談高家的體面?

“談談怎麽在威寧立足吧。”

李瑕道:“不說今夜要歇口氣了?”

“這口氣是歇不下來了。”高長壽道,“想到勒余那囂張樣子,俘虜也先這個蒙韃的歡喜都去了大半。”

“叫你莫說勒余‘桀驁’,你就說他‘囂張’,更直白了。”

“你我私下商議,這不能說、那不能說,還如何談?”

“好吧。”李瑕道:“你需注意一點,之後與烏撒部打交道,萬不能說我們打算自立,如今我們勢力太弱,直說了他們不信服。”

“那如何說?”

“我是宋官。”李瑕語氣認真,“我們背後是大宋朝廷。”

“呵呵,大宋。”

“你信我要奮劍而取天下;將士們信我要當蜀帥;山民們信我是冥王轉世……但勒余不同,他表面上信鬼神,實際上對他而言更重要的是成為烏撒首領。

烏撒部百年間先歸附大宋,後歸附大理,有一個特點就是欺軟怕硬。大理的勢我們已借不了了,得要靠大宋的勢壓一壓他們。”

高長壽道:“我發現,你平時稱‘宋廷’,要借勢了就稱‘大宋’,也是勢利之人一個。”

“別與我說笑。”

李瑕道:“好在如今烏撒首領還是阿勒,他是個理智之人,考慮的是部民的利益。只要能與他談攏,可保你在威寧立足。”

“阿勒老了,怕時日無多了。”

“他能多活一兩年就好。”李瑕在地圖上點了點,“首先,我們一定要牢牢把住可渡關,既能驅退外敵,也是為烏撒部守住門戶。這點阿勒能看明白,這會是他同意你留在威寧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