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坦誠

案上還有兩封信沒看。

一封是宗文瑞給姚樞的回信,另一封是姚樞寫給蔡拄的招降信。

宗文瑞,乃右領軍衛將軍,執大內宿衛;蔡拄,乃禦前軍都指揮使,堂堂殿帥。

皆非同小可。

趙昀沒有馬上看這兩封信。

他先是讓自己冷靜下來,開口道:“樞密院諸相公與李瑕留下,其余人告退……待班閣等候。”

“臣等告退。”

內侍與舞姬不必出宮,而趙昀也並未讓那幾個外臣直接回府,不願讓人知道今夜的酒宴停了。

他心裏有些惱火,怪吳潛不識體統,就不能等私下裏再稟奏?

待幾個勛臣往外走,趙昀忽然又道:“楊鎮,你留下。”

“臣遵旨。”

楊鎮停下腳步,心知陛下留自己,因為自己是右領軍衛中候、是宗文瑞的直屬下僚。

但是吧,自己就是個勛官,掛個職而已,其實見都沒見過宗文瑞一面。

也不知一會陛下問起此事如何看待,該哪般回答?

楊鎮站定,偷偷一瞥,只見李瑕依舊腰板筆直,正在看著那些退下去的舞女。

這種時候了,看她們做甚?舍不得?

他不由這般想道。

……

一名舞姬感受到李瑕的目光,悄悄回過頭,眼中泛起些柔意與羞意,終還是依依不舍地離開。

李瑕則在想,若這位官家此時還能繼續歡宴,繼續看跳舞,才稱得上有氣魄。

不一會兒,殿中閑人皆已退下。

“都坐吧。”

趙昀沉聲吩咐了一句,這才讓小黃門展開宗文瑞的回信。

內容很簡單,宗文瑞婉拒了姚樞的招降。

可字裏行間,卻奉忽必烈為上國之君……恭請尊主善待河朔生靈。

這似乎也沒大錯,之前宋金文書往來亦如此,從“大宋皇帝致書大金皇帝闕下”到“臣構言”,連官家傳書給敵酋都從“詔書”變成“國書”最後變成“奉表”,他宗文瑞區區臣下,與敵國重臣通信,詞氣自然要恭瑾些。

畢竟如今非戰時,萬一觸怒蒙古,“擅啟邊釁”之罪,宗文瑞擔不起。

趙昀的臉色卻越來越冷。

一個宿衛大將收到招降信,不上報,回信、暗中送走信使……是婉拒之後留條後路、還是想繼續談條件?

但招降信上看不出的,信上只有大義。

姚樞每每只言大宋之不堪、言忽必烈之正統、許以高官。

具體有何計劃,這不可能在信上說,以免留下線索讓大宋探到蒙古的形勢。

那他們口述了什麽?蒙古要這個宿衛大將做什麽?

趙昀再次感到,死亡竟離自己如此之近。

他真的,最討厭蠻夷能用士大夫。

世人都以為遼、金是因為行文治而開始衰敗。唯獨趙昀心裏清楚,遼、金是因其殘暴、激起大宋民心的激烈抵抗才轉而文治。

遼、金是因不會治理,使民力、財力無法再支持不斷持續的戰事,才轉而文治。

趙昀不懼蒙哥這種蠻夷。

看,蠻夷已死在他手上。

但他恐懼忽必烈的“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

這才會是人心松動的開始。

忽必烈這是陽謀。

……

看過宗文瑞的回信,又看姚樞寫給蔡拄的信。

趙昀看了許久,也沉默了許久。

“蔡拄之妻,果真是叛臣楊大淵之妻妹?此二人連襟?”

吳潛行禮,道:“蔡拄否認此事,稱只是鄉鄰。此事,臣還在查。”

趙昀問道:“蔡拄未回信?”

“未回信。”

“他何日收到的信?”

吳潛道:“半月之前。”

趙昀閉上眼,語氣正式起來,道:“右相細說來龍去脈。”

吳潛道:“昨日巳時左右,兩名大漢自豐豫門出城,因名牒露出破綻、傷守衛欲逃,禦前忠佐軍司使徐鶴行遂率兵追捕,其中一人服毒自盡、一人就擒。

服毒者當為主使,曾與宗文瑞、蔡拄會面;就擒者所知有限,眼下尚在審訊,招供了一份名單,稱主使曾當面問蔡拄‘眾人皆降,唯將軍獨死義乎’,臣已問過蔡拄,蔡拄承認此事。此‘眾人’,有駐臨安將領百人、各地帥將數十人……”

吳潛一直說了很久。

過程詳實,細節充分。

“……消息繁冗,臣亦不知何為真、何為假,請聖心明斷。”

吳潛說完,臉色愈發疲倦。

趙昀道:“左相說說看法。”

丁大全連忙起身,一張青臉毫無表情,恭恭敬敬應道:“稟陛下,臣以為茲事體大,宜先查清。”

說了,近乎於沒說。

趙昀不悅。

“兩位知樞密院事談談。”

饒虎臣正在看著他眼前的匣子發呆,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一時沒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