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平穩

漢中帥府。

幾棵皂角桫欏枝葉蔥郁。

清晨,初陽從枝葉間灑下,元嚴走在樹下,一邊聽著江荻介紹。

“真人請看,我們帥府中最顯眼的便是這古漢台了,乃漢高祖皇帝行宮遺址,留下這高台,台高兩丈有余。台上築‘天漢樓’,建於寧宗朝,是城中最高點,加上漢台,高有八丈……”

小徑邊種著旱蓮樹,給人古樸清幽之感。

兩人走向古漢台。

石階處,立著一塊大石,上書“漢基”二字。

“這是大宋承平時將漢台建為府署時留下的石刻,取自‘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之意。”

江荻說著,引元嚴登上石階,眼前便是天漢樓。

元嚴駐足,擡頭看去。

天漢樓宏偉,圍拱形制,五開間二層,大紅廊柱、墨綠琉璃瓦、飛檐層疊,莊重靈秀。

樓前有一幅楹聯。

“漢水東流幾千裏,秦雲北望第一樓。”

兩女登上高閣,放眼看去,只見整個漢中城盡收眼底。

元嚴眼前一亮,不由感慨道:“真是好氣象,心曠神怡。”

目光最遠處,竟能望到大巴山脈的群山如在雲中。

漢水上往來帆船點點,如詩如畫。

城內城外,行人車馬井井有條,偶爾有炊煙緩緩升起,一片安泰景象。

環顧衙署,古樹修篁,花木掩映。

“真人也喜歡此處吧?”江荻笑道:“上面還有閣台,韓老他們最喜歡在閣台上擺茶議事,所以我們被稱作‘漢台幕府’‘天漢幕府’。”

元嚴點點頭,正想開口說什麽,隱隱聽到石階上已有對話聲傳來。

“每每登臨,便覺漢中已有王氣啊。”

“是啊,民生安定即為聲望,近日那些臨安來的眼線……”

“不需管他們,只管治理,平平穩穩……”

元嚴與江荻轉頭看去,只見韓承緒帶著幾名幕僚已登上天漢樓。

“韓老。”

“韓老……”

“好好好,江大姐兒帶浯溪觀景啊?還是那句話,將這裏當作自己家……”

韓承緒見到元嚴便歡喜。

彼此是沾著親的,韓祈安的亡妻元鸞,正是元嚴堂姐。

稍稍寒暄兩句,元嚴與江荻連忙告退,退下天漢樓。

她們有些怕韓承緒,因在幕府做事,見了這位幕主難免有些怵。

下了漢台,西北方向便是正衙,遠遠能看到一名名吏員抱著文書來來回回,一片繁忙景象。

兩人往南面行去,穿過小池塘,便見前方是一座大堂。

“池邊是洗心亭,前面是議事大堂,桂蔭堂。”江荻擡手指了指,又道:“兩邊是東華廳和西華廳,我們的公房在西華廳。”

西華廳說是廳,其實是一大片公房。

走過一間最大的公房,只見裏面人頭攢動,元嚴轉身看去,只見有三十余人正坐成三排,聽著嚴雲雲訓話。

“……還差得遠!記得二十五年之前的川蜀嗎?一年,三至四次收成,供給大宋三成軍糧、五成茶葉。川蜀之商稅占大宋所有稅收之十一,是放眼整個大宋,包括田稅、糧稅、丁稅、商稅相加,川蜀僅商稅,即占十一。

錦城成都,商賈輻輳,百貨駢闐,舟車鱗集,獨甲他郡。西南都會之繁華,不僅是靠種糧食。通商旅,方能互通有無,方能修道路,方能使人口隨著商流入川蜀。我們要往外賣什麽?茶、鹽、錦帛、藥材、竹器,讓老弱婦孺也編竹、采茶、撣棉花,織布煮鹽,深山裏采藥的山民才能出來,靠我們興商旅,才能使這些揮不動鋤頭的人也有生計。

今日談兩件事,船只、會子,我再重申一遍,臨安消息,赤山造會紙局今歲每日增印會子十五萬貫,很快要與廢紙無異,再有敢收……”

元嚴正看著嚴雲雲,有些出神,忽見對方轉過頭來,停止了說話。

嚴雲雲目光有些淩厲,須臾即散,禮貌地點了點頭。

元嚴不敢再打擾,連忙與江荻往公房走去。

“嚴先生管那般多人嗎?”

“嗯,不止呢,師父手底下怕得有成百上千人。”江荻道:“她可比看起來還要厲害,在慶符縣時就跟著大帥做事。”

“以往只聽說漢台幕府有女子,卻未想到是有實權的。”

“一共也只我們三個女子,哦,四個,還有一位阿莎姽姑姑跟著郝道長在關中未回來,她也有實權,但她說不是幕府……”

江荻其實也不太懂這些,領著元嚴進了公房。

公房不小,卻顯得有些空曠,桌案上擺滿了文書。

“這邊是我們平時處理文書的地方,若有事務,每日辰時一刻以寧先生會主持商議。”江荻又介紹道:“帥府幕僚一般都有掛職,各顧一攤子事,我近日才到文報局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