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小勝

丹水緩緩而流。

“和雲歸漢浦,噴雪下商山。”

武關古驛道便是傍著丹水而下,過了羋月山,丹水又與淅水交匯。

這一帶便是秦楚丹陽之戰的古戰場。

戰國時,秦惠文王派張儀欺騙楚懷王,許諾割地六百裏讓楚、齊兩國絕交,結果卻說只給楚國六裏土地。

楚懷王怒火沖天,發動大軍進攻秦國,走武關道,破武關,直到離鹹陽僅百裏的藍田。

而秦軍卻從漢水而下,就在這丹水又與淅水交匯之處,擊敗楚國本地的十萬大軍,兵鋒直逼鄧州、南陽,楚國只好連忙割地求和。

這個典故,李瑕出兵前就看過。

年節時為了制定戰略,他翻閱了大量的地方志,以及古時戰例,才這擬定了南陽這個戰場。

他有地利,恰是秦國對楚國的地形優勢。

另外,這幾年讀書讀得多,李瑕也長了不少見識,比如便知道秦惠文王很會騙人,既騙蜀王開鑿金牛道,又騙楚懷王與齊斷交。

真的是很沒有誠信了。

“呼。”

李瑕想著這些有的沒的,深呼吸了幾口氣,心態愈發輕松。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他做事的態度。

“心有靜氣,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

大步走上搭建在小山包上的戰台,擡起望筒看去,李瑕已能看到史天澤、董文用正在列陣。

雙方人數差不太多。

李瑕這邊,五千余精兵、四千余普通駐防兵、五千余民壯;史天澤有萬余兵力,董文用五千余兵力……陣勢擺開,各是一萬五千左右。

南陽府城中,董文忠至少還可以帶出五千余人,加上周圍內鄉、西峽、鎮平諸城,蒙軍後續或能有近萬人的援軍。

而鄧州的呂文煥是不會來支援李瑕的,能為李瑕牽制住棗陽、葵州方面的蒙軍,已是難能可貴。

這是人數上的劣勢。

而論戰力,李瑕麾下有一半人的戰力皆不如蒙軍。

當然,他也有優勢。

這一萬五千人一路而來之所以走得慢,便是因為在虛張聲勢,扛著更多的旗幟,搭了更多的帳篷,又在馬尾上綁了樹枝,揚起塵煙,造出接近三萬人的陣勢。

史天澤其實還沒來得及摸清李瑕的實力。

那在兵力安排上必然是趨於保守。

而論軍心士氣,李瑕自認是有優勢的。

他的戰略目標一直很清晰,始終處於主動進攻的狀態。

於是,他的士兵們想的是“我們出征,我們攻下了鄧州,蒙軍只敢守著南陽城,我們不打攻城戰,把蒙軍拉出來野戰,我們居然敢與蒙軍野戰了?蒙軍居然不敢來打我們。”

而史天澤的士兵們只會在想“我們要去山東平定李璮之亂,為什麽轉到南陽?為大帥的侄子報仇。怎麽又退了?宋軍兵馬太多了。這麽多天為何還不攻打宋軍?”

顯然,蒙軍士卒心裏的疑問更多……

這些優劣對比,其實是在一瞬間便呈現在李瑕腦中。

他有信心。

這很奇怪,分明是只有三四成左右的勝算,但他就是有信心……

……

“哥,我怎覺得郡王麾下的蒙虜比對面還多?”

“你咋知道?”

“聽對面的喊聲,好像全是漢軍,都不知有沒有兩千個蒙虜。”

張順也覺得這事實在是太奇怪了,但那些蒙虜既然投降過來了,實在也無甚可說的。

“殺賊也是一樣的。”他拍了拍張貴的肩,又道:“別說話了,跟上劉將軍。”

張順、張貴兄弟如今屬於劉金鎖的親衛。

他們是頭一次穿上皂底軍靴,披上盔甲,卻一點也不覺得重,只覺渾身充滿了力氣。

終於,號角聲大作。

“列陣!列陣!”

劉金鎖掃了一眼將台上的令旗,已大步在中軍陣列中穿梭著。

從軍這麽多年,領一兩千人的精兵對他而言並不難了。

他帶的是步卒精銳,分為兩個方陣,各八百人。

這方陣又分為五排,頭排是盾牌手,後兩排是長矛手,再後兩排是弓手與擲彈手。而每一排又有佰將來指揮。

而劉金鎖自己身後則是跟著三十余個親兵,倒不是用來保護他的,有人扛著他的旗幟,有人背著令旗與號角用來發號施令。

還有人專門留意戰台上李瑕發出的旗令,以免劉將軍錯失了命令。

遠處,馬蹄聲隆隆作響,宋軍這邊先出戰的是右翼的歸義營騎兵,分批向蒙軍的陣營掠去。

雙方都是遊騎,是要先去用箭雨襲擾對方。

張順有“矮張”的外號,跟在劉金鎖這大塊頭身後,擡眼看去,只看得到劉金鎖的背,以及兩側的同袍。

戰場上正在發生什麽,卻是一點也看不到。

他大概明白了為何宋軍募兵需要身材高些的人,心想自己得要打水戰才好,操舟弄船,江面上的視野可開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