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三月

“憶長安,三月時,上苑遍是花枝。”

“青門幾場送客,曲水競日題詩。駿馬金鞍無數,良辰美景追隨。”

如詩中所言,長安三月,正是風和日麗,良辰美景。

去歲吳潛曾與楊果相約,開春若得空閑一起到驪山遊覽。如今開了春,吳潛卻已不在,徒留下一個戰後疲弊的關中,以及一大堆政務給楊果獨自處理。

一個是北人、一個是南人,兩人的交情說不上多深,楊果真正的摯友只會是元好問、李治這些中原文人,吳潛的摯友也只會是李曾伯、江萬裏這些大宋名臣。

至於他們二人,只是同僚罷了,不過是恰好年紀相仿、工於詩詞,又都是羈旅漂泊之人,且同心協力求個江山一統的太平盛世。

三月初十,楊果正在家中埋首案牘,批閱著一份份公文,皺眉思索著,最後擱下筆,喃喃自語道:“這些事,吳履齋更擅長啊。”

回想起兩年來的許多事,他長嘆了一聲。

忽然有人推門進來。

“祖父、祖父。”

楊果以蒼老的手蓋在臉上,淚眼朦朧間看去,只見一個小小的身影跑進書房。

那是他的最小的孫兒,如今不到五歲,在昭通城時起的名字,楊昭。

“祖父給昭兒說故事呀。”

楊果抹了抹眼,臉上已浮出和藹的笑意來,把孫兒抱在膝頭,道:“忙嘍,忙嘍,沒空給昭兒說故事。”

楊昭不依,拉著楊果的衣領,奶聲奶氣道:“祖父說說郡王北上的故事。”

楊果臉上浮起回憶之色,笑道:“好好好,祖父再和你說說,那年在開封,祖父第一眼看到郡王,就知道他必定不凡……”

……

院外有仆婢探頭看了一眼,一路小跑到內堂。

內堂上,一名老婦正在刺繡,正是楊果之妻呂氏。

呂氏是貧苦人家出身,楊果少年時便是出名的美男子,曾因戰禍避居河南,受到呂氏的照顧,兩人便成了親。

後來楊果金榜題名、高官顯貴,旁人都說呂氏配不上楊果,卻沒妨礙過他們白頭偕老。

看一個人的人品,有時看其家人便知……

“老夫人。”

“你慢點,慢點……昭兒又磨著相公說當年的故事了?”

“是,就怕太打攪了阿郎。”

“不怕打攪他。”呂氏滿頭白發,說起話來語速很慢,卻還帶著些揶揄之意,“相公近來不太高興,讓昭兒去哄哄他,哄他多說些最得意之事。”

“是呢,阿郎以為是他在哄著小郎君,卻不知是老夫人在哄著他高興。”

……

楊果的故事其實並不吸引小孩子,楊昭坐在楊果懷裏聽了好一會,已經昏昏欲睡,眼皮都睜不開。

反而是楊果愈說愈是精神。

在遭遇坎坷之際,重新回顧過往,讓他振作了不少。

說著說著,目光看向吳潛留下的手書,楊果也會想到老友雖逝,但志向猶存。

他把背挺直。

說到當時是如何決定攜家帶口投奔李瑕,楊果想著說完這一段就不說了,還有公務未處理。

時近黃昏,“咚咚咚”,書房外又有敲門聲響起。

楊昭一聽就知道這是要催他們用飯了,今日家裏做了他最愛吃的葫蘆雞。

他睜大眼盯著門,很是期待。

但進來的人則是快步到了楊果面前低聲稟報了一句。

楊昭從楊果膝上滑下來,探頭往門外又看了一眼,才聽到一句“已經進長安城了。”

之後,楊果起身,拍了拍楊昭的頭,拿了桌上兩份文書便向外走去。

“祖父,快開飯啦……”

楊昭喊了一聲,卻見他祖父根本不答,身影都大步趕到院門處了。

小孩子看不到年近七旬的楊果是否衰老,只覺得祖父身材還很高大,走起路來步子也邁得很大,讓他很羨慕,想要快點長大……

……

“真是郡王回來了?方才聽說我還不信。”

“楊公快坐,晚飯可曾吃過?吃碗臊子面吧。”

“好,好,一看這便是衙署外對街的胡記臊子面……”

楊果坐下,林子便將自己那碗面端過去,自又從懷裏摸出幾張饃來吃。

不論是宋還是金,甚至是北面的蒙古,官場上迎來送往,難免都要擺上酒宴接風洗塵。但李瑕不搞這一套,他治下其他官員更是不敢鋪張。

“前日才聽聞郡王往延安府去了。”楊果接過筷子,道:“原來是訛傳。”

“不是訛傳,是從延安府回來了。”李瑕道:“我還帶回了很厲害的消息。”

“是何消息?”

“楊公先吃面。”

楊果愣了愣,苦笑道:“得到蒙軍要撤的消息不到十日,蒙軍還未撤完,郡王便到延安府去了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