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八章 三五知交

八月初六,李瑕自豐利渠歸長安,馬上便招集臣屬商議興修關中水利之事。

自唐末戰亂以來,關中水渠管理逐漸廢弛,眼下的水利難題有兩個。

一是長安城的用水問題,城內水源不足,挖井所得往往又是苦澀不堪的鹹水。以往人口不多,還能應付,但隨著秦王遷至長安,人口聚集,用水已有很大困難。

二是關中耕地的灌溉問題,這次巡視豐利渠,秦九韶的記錄是“河底低深,渠道高仰,水不通流,廢弛湮塞,幾百年矣。”

諸人當中,李墉、吳璞、奚季虎都得過吳潛興修它山堰之後的經驗指點,雖然都不是水利專才,倒也可負責此事。

戰後百廢待興,李瑕麾下人才又太少,要他們處置的事遠不止這些,總之就是讓他們“辛苦一些,多多擔待。”

這事肯定不是一天兩天能商議出結果的,需要考慮到各渠道的引水、分水、輸水整個體系,以及長安城的規劃。

孫德彧也參與了這商議,因開鑿河渠所需的火藥以及各種器械須由他負責督造供給。

與會時也不知打了多少個哈欠,好不容易李瑕結束了這場議事,孫德彧才得以散衙還家。

從永寧門出了長安城,乘馬車往南行兩裏地到小雁塔,又往西南方向行了十余裏,才抵達唐城墻的遺址。

足見唐長安之大。

前方是一大片廟宇,馬車行到近處,卻見上面的牌匾分明是“格物院”三個大字,字跡疏朗飄逸,出自大家之手。

時近黃昏,進了格物院,裏面是一派繁忙景象。

因是不久前才從漢中調了一批人到長安分院,此時院子還堆滿了裝著書籍、圖紙、材料、樣品的箱子,來來往往的人們在整理。

人員也是形形色色,道士、和尚、文人,老的、女的、殘疾的,進格物院做事基本只有讀書識字這一個要求。

孫德彧一進門便負起雙手,微昂著頭,擺出些架勢了,才往裏踱步。

“院長回來了。”

“院長……”

每有人喚,孫德彧都含笑點頭應著,最後自己沒忍住得意,完全笑開了。

他本就長得一張娃娃臉,白白凈凈的,這一笑更顯得孩子氣,但路過的眾人都還是“院長”喚個不停。

“院長回來了,這趟辛苦吧?”

“雖然是有些辛苦,這麽熱的天我都曬黑了。”孫德彧笑道:“可我不就這點嘴皮子的能耐了嗎?大家夥把事情辦好,我來為大家夥向秦王討賞。”

相比於他那些木訥的師叔師兄們,孫德彧或許不是最會煉火藥的那個,但他最會與人來往。因此格物院但凡有什麽事,多半是由他主持的。

格物院之前最主要做的無非是依照李瑕給的原理研制出各種軍事、醫療的武器或工具,多是配合軍隊。

這次隨李瑕走了一趟,孫德彧便知道以後格物院還要配合分管農業的官員們,研制並想辦法大量制作出農具、提高關中的產糧。

用李瑕的話說“要盡快促進農業、牧業的發展,以推動建立工業、軍工業的基礎”雲雲。

這種奇怪的話,孫德彧偏偏很能領會,這也是他年紀輕輕就能脫穎而出的原因。

回到格物院,他也能準確地傳達給別人。

在秦王府議事時他昏昏欲睡,可回了自己的地盤,他卻能笑嘻嘻地把事情交代清楚。

“秦王又給我們派了更多的活……”

……

“好了,今日便說到這裏。王都剛移到長安,諸事繁雜,還請盡力,忙過這一陣,大家到溧陽酒吃炒菜。”

從堂上出來,孫德彧終於可以回屋歇著。

“好累。”他往鋪上一趴,道:“也不知郝老道何時才來長安,這許多事由全交給我打點,累死我了。”

與孫德彧同住的是他的師兄俞德宸,才進屋便把被孫德彧踢亂的蒲團重新擺好。

“郝老道暫時不來長安,他打算到吐蕃,再與佛教辯論一次……信在這裏,你自己看吧。”

“咦。”

孫德彧支起身來,接過那封郝修陽的信。

郝修陽無非是交代他要打理好格物院,至於自己要去做什麽說的卻不多,只提到他要帶著全真教的老道士們往吐蕃大昭寺去一趟。

仔仔細細把這信看了兩遍,孫德彧道:“老道長不會是想借著吐蕃禿驢之手,把全真教滅門吧?”

“別胡說。”

“膽子真大,我聽說吐蕃禿驢已被忽必烈冊封為國師了,既然身處國敵,還有何必要再作佛道辯論?還有,郝老道那麽大年紀了,能走那麽遠?”

俞德宸搖了搖頭,道:“我不知道。”

孫德彧道:“郝老道想當國師想瘋了。我看,他之所以把格物院丟給我來管,就是為了能全心撲在宗事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