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 一根木頭

董文炳並不認為控鷹衛有辦法禁絕河南與關中之間的走私。

因為自蒙古取中原以來,對地方的治理一直就很散松,各地世侯、鄉紳、豪強不是今日才開始經商。

現在的問題是,當李瑕迅速地崛起,使忽必烈意識到過往寬松的、放牧般的治理已不足以應對,因此開始收權。

若是蒙古滅金,是對地方豪強由嚴入寬的過程,現在則就是由寬入嚴了。

這怕是不容易,且難免會造成一定的混亂。

混亂一起,走私真的能禁止嗎?

但另一方面,董文炳也理解他的大元皇帝陛下必須開始收權了,沒有第二個選擇。

面對宋國、金國時,蒙古的制度越簡單越有利,可一旦面對李瑕這種新興的勢力,蒙古那簡單有利的制度就像是一張快要兜不住獵物的破網。

不補不行了……

這事,董文炳有些不敢深思。

他不知道控鷹衛還有多久就會查到郭弘敬,出於愛才之心,今日才給出了提醒。

郭弘敬得了這提醒,卻覺得好生失望。

他知道陛下與中書省必然是想修水利、灌田畝、興農事、增錢糧。這才會讓他兄長與張丞相到西夏屯田,同時也將他派到河南來。

但近年來,比起修渠屯田,似乎打李瑕才是最重要的事。

尤其是韓城一戰之後,到處都在說有世侯通敵,必須嚴查,於是人人自危。

郭弘敬懶得再想這些,也不打算依董文炳所言放棄鈞州的水利。

他幹脆獨自騎馬往城外而去。

鈞州城外有條古渠,叫幹渠,因戰亂早已荒廢。

以郭弘敬的規劃,重修幹渠,初步可灌溉良田萬頃,還可改善城中水質。

冒著風雪再次來到嶽莊村,沿幹渠所見,根本沒有動工的痕跡。

嶽莊村與當時來時還是一樣,似乎還更殘破了些。

有一個瘦小的身影背著一捆柴禾緩緩走在村口,郭弘敬策馬上去,試著喊道:“嶽伯?”

背柴的老者轉頭一看,喜笑顏開,喊道:“郭相公回來了!”

這是當年過來勘測時認識的當地人,郭弘敬與之也有些熟絡了,道:“真是嶽伯,幹渠怎還不開始修?”

“什麽?!外面風雪大,郭相公快進屋裏吧……”

其實屋裏也是漏風。

好在把柴禾丟進灶裏燒著,郭弘敬與這嶽伯一家四口圍在灶邊,也不算冷。

“郭相公看看這個。”嶽伯顫顫巍巍地拿出一根大木頭,道:“這是當初郭相公你寫的,小老兒一直舍不得燒。”

說到這裏,他傻笑了一下,笑自己傻。又道:“可小老兒忘了當時郭相公你念的了,看也看不懂。”

郭弘敬目光看去,低聲念道:“大禹千秋功在水,新渠萬古利於民。”

這正是他規劃幹渠時,意氣風發,用木炭寫下的句子。

“這渠,怎麽還不修?”郭弘敬問道。

“小老兒也不知,許是明年就修了吧。”嶽伯笑道。

“嶽大哥人呢?”

“應了徭役,今日便回來。”

“渠不修,征徭役去做什麽?”

“說是給奧魯官修座大宅子。”嶽伯搖了搖頭,嘆道:“唉,提到這個老大啊,連羊羔利都敢借……”

“羊羔利?”

郭弘敬皺了皺眉,心知今年這戶人家的收成若不借錢是過不了年了。

像這樣的,他能幫一家,卻又能幫幾家?唯有修渠才能一次幫成百上千家。

轉頭向屋子裏看去,沒看到什麽家當,連張吃飯的桌子也沒,倒看見屋子角落擺著兩個水桶。

兩個水桶都破了,又用樹藤綁了木板上去。

“嶽伯啊。”郭弘敬嘆息一聲,問道:“你提水還是到兩裏地外的河邊嗎?”

“哪用啊。”嶽伯笑道,“這不下雪了嘛?有陣子沒去提水了。冬日就是柴禾不好撿,沒柴了夜裏冷得厲害……”

郭弘敬一愣,苦笑道:“那明年澆田,還得一桶桶水從兩裏外提不是嗎?”

“郭相公知道明年可修渠嗎?若能趕得上,後年不就有水澆田了嘛?要是修渠,小老兒也能服徭役,總比提水快活……”

郭弘敬聽著聽著,再看到嶽伯手裏那木柴上“新渠萬古利於民”幾字,忽覺鼻頭一酸。

他猛地搶過這木柴,丟進灶裏。

“郭相公?這怎使得!”

嶽伯連忙將那木柴搶出來,用手擦了兩下,也不怕被上面的木刺割了手。

“郭相公的墨寶,哪就能燒了?前陣子鄰村的讀書郎還說這字寫的是頂好的,一手好字啊……”

“燒就燒了。”郭弘敬道:“不過就是一根木頭。”

他頹然拍了拍膝,又自語了一遍,也不知在說那柴禾,還是在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