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九章 最後的契機

“我確定,一旦阿裏不哥敗亡,合丹絕對會攻打玉關門。為何?我們在打興慶府啊,李曾伯都已經打到賀蘭山了,蒙元怎麽可能不救?

從哪救?別失八裏最近。只需要走高昌、伊州,預計十日就可抵玉門關。從玉門關到涼州呢?不說霍去病轉戰千裏只花了六日,我們算十六日。那麽一月之內,蒙軍就能攻到涼州城下。

到時李曾伯撤不撤軍?只能撤軍,否則被堵死在賀蘭山與黃河之間,死路一條。可一旦撤軍,我們對興慶府的一切圖謀全白費了,諸位最在意的十萬石糧草也白花了。更重要的是,占據河套的戰略意圖作廢。

為何漢、唐追著匈奴、突厥打,到了我們卻被蒙古打成這樣?漢人突然成了廢物了?是因為沒有了城池與突火槍,漢人就是廢物了?

戰略位置處於弱勢了。

沒有河套、沒有河西走廊、沒有燕雲十六州。祖輩辛苦經營的戰略重地,萬裏長城都丟了!胡人騎兵今天來搶一次,明天又來搶一次,這仗還怎麽打?你埋頭耕地,才種出了糧草被搶了,然後呢?只管繼續埋頭種?

先把這些地方拿回來!

當然難,否則不會三百多年了還拿不回來,還有機會嗎?眼前不就是?

這些年,我們趁蒙古內亂拿回了漢中、關中、隴西、河西走廊,現在李曾伯不正在猛攻興慶府?興慶往北不就是河套?

別人都說我傻,人少地多,占有了那麽多荒蕪土地,沒有人口開發,耕不了,難防守,越占越多,越來越入不敷出。但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麽,這是在扭轉戰略位置上的劣勢。

打下河西走廊,你們看著沒用,卻沒想過這次忽必烈出兵攻打阿裏不哥有多不方便。合丹從九原城出發去別失八裏,卻要繞道走了漠北草原。

那等我們再打下河套會怎麽樣?蒙古人再想攻我們的西線,不僅要繞道萬裏,中途連補給都沒有。

這是我為何一定要李曾伯攻興慶府,為何之後還要他攻河套的原因。我不能坐視忽必烈連通西域,我們自己也要連通西域。

這本書是《西使記》,忽必烈的使者花了十四個月,去了西域、波斯、印度、巴格達,你們知道這本書裏有多少個‘頗類中國’嗎?

這本,《大唐西域記》,你們又知道這本書裏有多少個‘頗類華夏’嗎?於闐國聽說過嗎?大唐安西四鎮之一,因仰慕盛唐,國君改姓李,名李聖天、李從德。

三五百年過去,本該成為華夏人的西域人重新胡化,都快成了蒙古人了。

我們怎麽辦?連通西域。

拿下了河西走廊為了什麽?連通西域。我們拿下河西走廊,就得用它。

西域不僅有忽必烈的同胞兄弟旭烈兀,還有他的敵人。雖然他的敵人如阿裏不哥未必是我們的朋友,但西域必然有我們的朋友。

這是最後的契機,這是我們繼續扭轉戰略地位優劣的最後一段時間。等汗位之爭結束,則機不再來。

當忽必烈平定蒙元,回頭南顧,河西走廊、河套、燕雲十六州這三個地方至少要有兩個在我們手裏,我們才有防守的可能。去年那一戰還不夠警醒嗎?如果不是忽必烈掉頭去打阿裏不哥,四面受敵守得住嗎?那等阿裏不哥沒了,還要四面受敵嗎?!”

“……”

秦王府議事堂中,李瑕長篇大論到這裏,大概也是有些火氣,猛地把一封信拿起來摔在桌案上。

“為何阿魯忽給我回信了我就要去玉門關?為何以我秦王之尊要去會盟一個區區察合台汗國的可汗?因為阿魯忽不在乎誰是蒙古大汗,他只在乎他能成為西域之王。他能背叛阿裏不哥,也就能背叛忽必烈,只看誰能給他更多利益。若說他要長久地成為西域之王需要養寇自重,我就是那個寇。你們叫我別去?董文用,你來說,你會允諾給阿魯忽什麽利益?”

董文用出列,道:“臣……”

“你不是想不到,你是沒有這個權力。或者你來當秦王,你來作主。”

“臣不敢……”

韓祈安感到背後被人輕輕捅了一下。

他沒回頭,但猜是奚季虎要他說點什麽。

“王上,臣有幾點疑惑。”韓祈安出面道:“王上剛才說敵軍從玉門關到涼州只需要半月,但臣若沒記錯,沿途甘州、肅州、沙州、涼州,共計還有八千左右兵力。”

“分散到各個關城又有幾人?長城破敗,擋得住蒙元騎兵嗎?”

“那王上以一百人前往玉門關,又何濟於事?臣等並非是反對連通西域,而是擔憂王上之安危,太過冒險了。”

李瑕問道:“我何時說過我只帶這一百人去冒險?我一直說的是需要一百能保護我的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