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從諫如流

江陵作為長江重鎮,京湖制置司曾一度移治此處,因此衙署十分恢弘。同樣是比李瑕在長安的宮城還要富麗堂皇。

但這夜大堂上氣氛已從初勝時的喜悅轉為了嚴肅,隱隱還有些沉重。

“陛下,江陵這一戰,城中百姓死傷無算,須要有人為此事擔責。”

“原宋國江陵知府陳奕引蒙虜入城,正是江陵城的罪人。”

“臣以為,麻士龍功過相抵,不宜封賞。”

李瑕還算耐心,道:“萬余兵力分守江陵各地,元軍猛攻沙市鎮、姜才率部支援之後,江陵城內守軍不過兩千余孤軍……換作朕,未必守得住。”

“麻士龍有功,臣明白。然而,江陵百姓不明白,痛遭元軍屠戮的亡者家屬不明白,天下人不明白……需要有人為此擔責,以示陛下賞罰分明。”

“那就讓他們明白。”

“臣等有罪。”

李瑕只好道:“諸卿無罪。”

“臣無能,臣無法教天下人了解江陵一戰之詳情。消息傳出,旁人只會道麻士龍丟失城門,使元軍屠戮百姓……”

“夠了。要恨他們也該恨元軍,而不是朕麾下浴血奮戰的將士。”

“道理是如此,可臣說的不是道理,而是人情……”

“朕看你說的是歪理。”

“然天子治國,需顧的是天下人想要的理。”

史俊站在一旁,目光看去,見李瑕快要沒耐心了,只好咳了咳,站出來化解此事。

他開口,卻是說起了別的事。

“陛下,江陵是大城,有幾位名滿天下的大儒,臣想為陛下舉薦。”

“史卿請講。”

“有深寧居士王應麟,曾官任宋廷禮部尚書,因得罪賈似道而遭貶常德軍,行至江陵,恰逢王師,寓留於此。王應麟九歲通六經,十九歲中進士。興昌四年為殿試覆考官,點文雲孫、陸秀夫、黃震、胡三省、董楷、楊起莘……”

才聽到這裏,李瑕已經大概明白這個王應麟很有名望了。

當年吳潛調到漢中的官員多是這一年的進士,都能稱得上是王應麟的門生。

再聽史俊說著其人著作,甚至說到《三字經》亦是出自王應麟之手,李瑕更有拉攏此人之意。

“還有草窗先生周密,此人交遊廣闊,且詞名滿天下,亦是得罪了賈似道而罷官,自薦於江東安撫使馬光祖幕下,協理漕運,正在江陵公幹;還有戴表元,乃王應麟之學生,年少便被譽為‘東南文章大家’……”

史俊直說了好一會兒,李瑕點點頭,道:“史卿為朕將他們招募來便是。”

“臣遵旨,只是……”

李瑕不吃他這一套,淡淡道:“想說什麽就說吧。”

“臣鬥膽,敢問陛下認為,士人眼中的‘仁君’該是何模樣?”

“知道你想說什麽。”李瑕道:“你們都說朕不該嘉賞麻士龍,其實想說的不是麻士龍。而是希望朕為江陵城死去的百姓自罪,是嗎?”

史俊默然了一會,嘆息了一聲,低聲道:“如今是陛下與趙宋爭民心的時候。這次元軍屠戮江陵,死了不少人。江陵百姓必然會怪在陛下頭上。那與其等他們怪罪,不如請陛下先‘罪在朕躬’。”

他說完,馬上又補了一句。

“臣並非是以為陛下有罪,而是為了……”

“朕明白。”

李瑕打斷了史俊的話。

江陵城有很多名儒,等江陵一戰的消息傳出去,宋境百姓眼裏的是非功過掌握在誰手中?就是在這些名儒手中。

史俊希望他在這些名儒面前作出“仁君”的姿態,博取他們的好感。

想當皇帝,這是應該的。

“朕明白。”李瑕又重復了一遍,轉頭看向堂中其它官員,道:“你們也是這個意思?”

“陛下不可此時功賞麻士龍,請陛下體恤江陵民心。”

“朕聽到了,都下去吧。”

李瑕揮散了堂上的臣子,揉了揉額頭,沒去歇著,而是隨手披了一件黑色的披風,招過霍小蓮,道:“不必帶旁人,隨我到街巷裏走一走。”

……

江陵城到處都是哭聲。

元軍入城後忙著與唐軍交戰,倒也沒有刻意屠城,但也並未顧忌百姓。具體死了多少人還在統計,只能說比屠城好很多,但畢竟還是人間慘劇。

走過街巷,家家戶戶都能聽到哭聲。

唐軍並未讓每戶人家辨認屍體,而是盡力救治傷者,並將死者統一埋葬。

“你覺得他們說的對嗎?”李瑕忽然問道。

夜裏與諸臣議論時霍小蓮便在堂上,倒也知曉詳情,但很努力地思考之後,卻還是答道:“末將愚鈍,沒想明白。”

“死了這麽多人,我可以認這都是我的錯。”李瑕道。

他想得很明白,既然想要當皇帝,這些都是他該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