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元大都

當年李璮之亂後,忽必烈開始削漢人世侯之權,同時又下令在燕京城北面營建大都以示以漢法統治中原之意。

這與開平城中的“大安閣”一樣,都是對漢臣心理上的一種安撫,還可用這個借口將張柔、張弘略調離保州。

可見那些年面對李瑕的異軍突起,忽必烈有過努力以行漢法的方式來穩固人心。

數年過去,一座新城已有了初步的格局。

其最具特色之處是依據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以水為中心來確定城池的格局。如今已鑿通了通惠河,使積水潭成了大都城到通州的碼頭。

另外,金水河、都城城墻、皇城城墻,以及中書省、樞密院之類官署已相繼落成。

距離整座城池的竣工還需要浩大的工程,不過,基底已然打好。

元大都是新城,不受舊格局的約束,街道規劃整齊,經緯分明,分為五十坊。

其中,張柔的新宅就在靈椿坊,位於大都路總管府的北面。

但董文毅、董文直兄弟所住的驛館卻是在金中都舊城,他們想要見張家人一面,則需要到新的大都城去。

於是,九月初二之日,兄弟二人便乘了一輛馬車,往北面的通玄門。

在城門前排隊之時,董文毅掀開車簾向外看了一眼,恰巧見到了張榜墻上貼著兩張海捕文書。

他眯了眯眼,向車夫道:“停一下。”

董文直也看到了那海捕文書,瞥了一眼策馬跟在他們身邊的士卒,道:“我們想過去看看。”

這些士卒其實是負責監視他們的,其中有一人徑直下了馬,到墻邊將那兩張海捕文書揭下來,帶過來遞給了他們。

“多謝。”

董文直笑著接過,掀上車簾,方才看向那張畫著老者畫像的文書,果然,被緝捕之人正是白華。

再看另一張,緝捕的則是一個叫張雄飛的中年漢子,相貌堂堂,頗有英武之氣。

將手中的文書遞給董文毅,兄弟二人又對了一個眼神,沒有說話。

馬車繼續向前,出了金中都舊城,進入了元大都新城,往萬壽興國寺而去。

這趟出來,他們當然不是明言了要見張家人,而是借口到寺廟燒香。

此地本是唐代幽州城外的一座古刹,在遼時擴建為寺廟,如今則被圈進了元大都新城,改名為萬壽興國寺。

馬車緩緩馳進麗正門,沿東大街向北,穿過千步廊,停在了萬壽興國寺前。

董文直下車,仰頭四面一瞧,再次感慨道:“好一座雄城!”

其實元大都新城還沒有開始遷入居民,如今城中大多數都是負責營建的官員、工匠以及軍隊,看起來空蕩蕩,但格局確實齊整,氣勢確實雄闊。

是一座適合遼闊的大一統王朝的都城。

董文毅也下了馬車,舉目向北面看了一會,問道:“那邊就是宮城嗎?”

“是,你再看西面,那便是太液池了。”

董文毅有些詫異,擡手一指面前的古寺,道:“那這萬壽興國寺豈不是就在宮城南門口?”

說話間,只見前方正有一大隊人從寺廟中出來,為首者是個身材高大魁梧的官員,正與身邊捧著圖紙的隨員說著什麽。

是張柔。

負責監視董家兄弟的士卒瞬間便緊張起來,下意識地舉步向前,似乎想要擋著董家兄弟,將這兩撥人隔開。

董文直卻已拉著董文毅避在了一旁。

“那是張公吧?看樣子,是要改建這座古刹?”

那些士卒中便有人去問,原來這萬壽興國寺所在的地方確實離宮城太近了,隨著皇城的格局初定,張柔便提議將此地改建為社稷壇,再在對面建一座太廟。如此,整個宮城的格局便更妥當了。

董家兄弟連連稱是,待張柔一行人走後,進入寺中祈福。

他們通佛法,與寺中住持詳聊了一場,便坐在偏殿中打坐。

隨行人員則可在禪院外休息,始終可以看到他們的背影。

許久,打坐的董家兄弟一直不起來,若不是身體時不時有動一下,都要讓人以為他們睡著了……

而在寺廟中的一間禪院裏,一個小和尚則引著董家兄弟進門,見到了坐在那的張弘基。

張弘基與董文直算是頗為熟悉,這幾年他們一直在暗中合作從中原往關中走私,彼此之間已經有種默契。

“不必多禮,時間緊,我便長話短說。”張弘基開門見山,道:“當前這天下形勢,你們應該都知道了?這大元王朝已到了人心渙散,寸寸失守的時候了。”

“知道,國舅有何指教?”

這“國舅”二字讓張弘基啞然笑了一下,須臾便正色起來。

“指教不敢當,元主把我從保州移到燕京,怕的無非就是我攜保州之軍民歸順大唐。但在燕京,我們未必就不能起兵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