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陸令的心理側寫

“沒有。”陸令搖了搖頭。

“嗯?”燕雨有些不解,她可是見識過陸令的實力的:“怎麽會?”

“本來,我見到第一個現場,我是有一些判斷的,現在再見第二個,就有些矛盾了。從第一個現場,我判斷這是情殺,但同時有兩個不相幹的情殺,概率就比較低了。我嘗試著去現場體悟犯罪者的心理,意外地發現,我對兇手的風險評估很低,低到就是……就是日常如果我親眼見到他,肯定不會猜到他是兇手的地步。”陸令道。

“你也許對你的想法不夠自信,”燕雨示意大家都安靜下來,“這裏都是自己人,不會有任何人外傳你的話,你說就是。”

說完,燕雨看了一眼武玉強。

武玉強被看了一眼,一向很無所謂的他,差點投降,只能把頭偏向一方,算是默認了燕雨的話。

“那我需要再去一趟現場。”陸令道。

“好。”

現場都經過了清理和證據提取,允許人進入,但是必須申請。現在這裏光是學員就有三四十人,只是絕大部分人都是有自知之明的,沒申請進入現場。

陸令申請進入現場,領導倒是很快答應了,也沒有問原因,畢竟他現在是積分第一的考核學員。陸令進了現場,燕雨並沒有跟進去。

陸令先進入了了第一個現場。

早在50年前,漂亮國就有了BSU(行為分析部),這並不是電影裏的東西,而是真實存在的。最早出現這個的目的,就是為了偵破系列殺人案。後來他們還成立了NCAVC和ViCAP,有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一下。

系列殺人案,有相當一部分,會在現場留下自己的獨有標志物,來證明這是自己所為,因為犯罪能讓他們有成就感。

很多人可能理解不了,殺人怎麽會有成就感?

然而,本質上說,殺人,也是證明自己強大的一個手段。有不少人喜歡把自己打獵的猛獸制作成標本,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大。這只是一方面,這種成就感的獲得,對不同人來說,有不同的原因。

有的案例中,嫌疑人被警察抓了之後,會和警察做交易,要求警察把他的事情全網宣傳、上大媒體,幫他宣傳,他才肯都招供。他非常希望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人所知。

總之,什麽樣的人都有。

連續犯罪,現場一般分為三種。有組織力、無組織力和混合型。

有組織力就是說,兇手從頭到尾都能控制好現場,從殺人到後續都是計劃之中,有良好的計劃性和預謀性。

無組織力很好理解,就是那些沒有計劃的犯罪,行兇者依靠本能,被沖動、興奮等情緒左右,連續作案。

混合型的主要是前期有計劃,但計劃並不完全順利,後續的過程沒了章程。

本案的兩個現場,都有很強的組織力,沒有在作案過程中產生一點紕漏,這說明兇手肯定有著周密的計劃。

體悟著這個現場的感覺,陸令逐漸分析,兇手應該不是外賣員這類人,應該在這個樓裏住了一段時間,對死者有比較深的了解。

現在因為死了兩個人,不太可能是其中一名死者的前女友或現女友所為,所以是這裏的住戶的可能性比較大。

根據學術上的統計,這種組織力很強的現場,嫌疑人往往滿足以下條件:

1.智商在平均值以上;

2.社交能力強大,或者網絡社交能力強;

3.偏好技術性工作;

4.父親有穩定的工作;

5.忄能力正常;

6.犯罪時能控制情緒;

7.犯罪時可能飲用酒精;

8.非獨居;

9.機動性強,可能有自己的車子,常住地可能較遠;

10.犯罪後會關注案件報道;

11.警惕心強,被懷疑後可能變換工作或者離開該城市。

既然說到這裏,必須聊聊犯罪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大概十幾年前,有學者做過研究,讓4名專家、6名受過訓練的警隊探員、6名臨床心理學家和6名普通大學生在一起參與測試。

測試的結果是,這些人的犯罪心理畫像,準確度,差不多。

雖然媒體和影視劇總是喜歡展示這些專業人士的神乎其神的能力,但現實並沒有這麽理想。我們的很多年輕的大學生,他們對於社會背景、同齡人的理解,不比一些四五十歲的專家差。

很多犯罪心理學的理論都是三四十年前提出的,早就過時了。

陸令在這個現場,就感覺到了很多與理論不符合的地方。他還是覺得,兇手的危險評估比較低,這意味著兇手對於殺人這件事,主觀惡性的自我體悟很淺。這句話通俗來說,就是殺人並不是給他提供多大的快感,而只是一種日常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類似於李卓婭這類職業者,嫌疑度就拉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