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

次日一早,西山蕃騎就像洪流一般,從朔州城與西山東麓峰嶺之間的空曠地穿過,直奔猴兒塢而來。

西山蕃騎皆擅騎射,人馬又眾,這邊被迫將所有的偵騎、斥候都收縮回來,但位於峽口位置的猴兒塢所處地勢就高,站到夯土築就的東寨墻上,能將蕃騎聚集的情形盡收眼底。

千余騎兵連人帶馬,一群群、一簇簇,差不多遮覆住猴兒塢以東、峽口外側三四裏方圓的曠野。

一匹匹戰馬或仰天長嘯,或低頭啃食草莖經歷漫長冬季才鉆出地面的嫩芽。

馬背上的蕃兵皆是一副飽經風霜的黑瘦臉龐,背負雕弓、腰挎彎刀;約有三成蕃兵還穿有鎧甲,馬鞍旁系掛長矛及盾牌等兵械。

西山蕃胡的披甲精銳長期以來都維持千人左右,從這一幕,大體可以判斷西山蕃胡這次動員的兵馬規模,可能高達三千人以上。

解忠轉身看到徐懷等人這時候才好整以暇的登上寨墻,笑著說道:

“昨天夜裏聽你說西山蕃胡受赤扈人慫恿,猝然間兵馬集結規模越大,越意味著他們會強插到猴兒塢,會試圖將我們在朔州城外的兵馬封堵在西山之中進行殲滅,我開始還有點琢磨不透味來,沒想到這一切確如你所料。看來,你這個楚山夜叉狐的名稱真不是虛誇的……”

昨夜得知西山蕃胡大規模集結,解忠還有些心緊,主張將兵馬連夜撤回朔州城去,但此時看到一切都如徐懷預料,而徐懷、徐武磧、郭君判、徐心庵、殷鵬、唐盤等人都鎮定若素,他也淡定下來。

當然,解忠也愈發佩服徐懷對局勢的精準判斷。

還有一點令解忠驚訝的,那就是徐武磧、郭君判這些人半輩子都經歷過無數次的大風大浪,此時能鎮定若素倒也罷了,徐心庵、唐盤、韓奇乃至袁壘、仲季堂這些中層軍將看著峽口外鋪天蓋地聚集過來的蕃騎都面無懼色。

就憑著這一點,桐柏山卒確實是別的禁軍兵馬所望塵莫及的。

面對解忠的誇贊,徐懷只是淡淡一笑,走到垛口前觀察了一會兒敵情,看西山蕃騎目前主要還是繼續集結兵馬,並沒有強攻或強插入峽口的意圖,便帶著大家走下狹窄的寨墻,到北寨門裏側充當指揮戰棚的一座宗祠裏,討論後續的作戰方案:“大家討論一下,西山蕃胡會怎麽打我們,我們要如何應對……”

大越立朝以來都推行崇文抑武、以文禦武的祖宗法,軍國之事皆由士臣決之,武將連參與討論的資格都沒有,只配當統領兵馬、執行作戰方案的工具人存在,這使得大越絕大多數的武將(統兵官)都嚴重缺乏戰術戰略思維。

像葛伯奕、劉世中等從中等軍將一步步升上來的將帥級人物,即便在他們過往的人生裏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戰事,但徐懷嚴重懷疑他們對此時所面臨的局勢有沒有全盤而深入的思考。

解忠半生軍旅,從底層軍吏一步步提拔到都虞候——這差不多是武將憑借自身努力在軍中所能晉升的極限了,但解忠短時間內依舊不能完全克服這個局限性。

而朝廷猝然間任命士臣為帥,絕大多數都沒有經受長期軍旅生涯的淬練,對軍隊以及大規模作戰的實際情況缺乏全盤的了解,一廂情願所提出的作戰計劃以及對局勢的判斷,都嚴重脫離實際,只能說是紙上談兵。

雖說大越兵制存在嚴重的弊端,卻在過去一百多年裏,能在北部及西北地區與契丹人、黨項人勢均力敵,徐懷則以為一方面大越占據最為富庶的中原及江南地區,有上億人丁提供充足的賦稅,得以更大規模的錢糧維持龐大的邊軍規模,另一方面則是黨項人、契丹人在立國之後,控制的地域及人口,已能滿足其內部的貴族貪圖享樂,對外擴大的野心與貪欲不彰顯。

很可惜,百年以來的安逸繁華,就剩最後的幻影沒有破滅,在有如怒濤狂瀾拍打過來的亂局之前,徐懷也有如孤舟淩波的無力感。

然而想要掙紮,先要鑄造一支能在亂局中存活下來的精銳之師,才能尋求更多的生機。

針對當世兵制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徐懷在淮源鄉營期間,除了他自己努力吸收學習,也有意讓底層軍吏都參與進來討論判斷敵軍的意圖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這時候只會更徹底的貫徹下去,盡快讓徐心庵、唐盤他們都能獨擋一面……

……

……

西山蕃騎大規模集結到猴兒塢峽口,沒有攻城器械,同時也不擅長攻城奪寨,猝然間當然也不可能直接強攻猴兒塢。

他們也沒有急於插入猴兒塢峽口內側來,而是控制在猴兒塢峽口外側的樹林、緩坡,以兵力占據絕對優勢以及機動性更強的騎兵,切斷掉猴兒塢與朔州城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