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西軍

百余年來,西軍與黨項征戰不休,開疆拓邊也不時有或大或小的戰果,士卒驍勇善戰,勇將也是輩出;此番赤扈南侵,朝廷傳詔天下兵馬勤王,最大的期待還是落在西軍的頭上。

然而北征伐燕之時,朝廷將靖勝、宣武二軍主力調往河東參戰,為了防止黨項人有所異動,西軍其他的主要兵馬也都主要填入與黨項接壤的邊州。

赤扈人悍然撕毀和約,在天雄軍之後,靖勝、宣武二軍也相繼覆滅於雲朔,局勢的變化之快,令人目不暇給。

勤王詔頒至長安府,陜西諸路馬步兵都總管苗彥雄、秦鳳路經略安撫使鄭懷忠得任正副行營兵馬都總管、陜西轉運使高純年出任監軍(行營兵馬都監),他們也不敢有半點懈怠,但時逢寒季,冰雪封路,要將諸路正軍蕃勇鄉壯從邊州調回,卻非易事。

以諸部騎兵為主的前軍,也是拖到元月二十日,才在陜西轉運使司及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司所在的長安府集結完結。

然而大越陜西境內,山川崎復,罕有平川;西軍百余年來與黨項人爭戰不休,卻又以關塞攻奪為主,罕有長程穿插進入黨項人控制的腹地作戰,兼之優良戰馬來源有限,豢養靡費,整個西軍所擁的騎兵數量都極為有限;作戰又以掩護側翼為主,難堪大任。

因此,西軍即便集結一萬騎兵作為前軍,也不敢貿然東進。

一直拖到二月初,等到左右軍四萬兵馬集結完成,西軍第一批援師五萬人馬,才在諸路勤王行營兵馬副都總管鄭懷忠的統領下,分從長安府及潼關等地開拔東進。

二月六日,鄭懷忠親自前軍騎兵進入函谷關;二月六日恰恰也是曹師利率嵐州漢軍,進抵鞏縣城下的日子。

此時,赤扈西翼兵馬也進抵函谷關前。

倘若曹師利所部能成功攻陷鞏縣、偃師等城,徹底控制嵩山北麓的通道,赤扈人就會派出主力兵馬西進,穿插到孟津以西,最終實現將西軍勤王兵馬封堵在函谷關不得東進的意圖。

然而曹師利一直拖到十三日都都未能攻陷鞏縣。

赤扈在偃師、孟津以西的西翼偏師僅有三千騎兵,當然不可能去跟西軍進入函谷關已有五萬人馬的援師正面交鋒。

赤扈東路軍帥帳也不敢在做好充分準備之前,在退路有可能在鞏縣位置被切斷的情況下,貿然增調二三萬精銳騎兵穿插到洛陽、孟津以西,與西翼偏師會合。

那樣的話,稍有不慎,其整個西翼兵馬就極有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

西軍援師在這段時間裏,也是利用孟津、洛陽以西還未失陷的城寨,將諸部兵馬一步步東移。

赤扈偏師在西翼僅有三千騎兵,看到穿插馳騁的空間被一步步壓縮,也只能一步步後移。

曹師利從鞏縣城下撤軍,實際上就是為孟津、偃師以西的形勢所迫,特別是放棄攻城之時,西軍援師的前鋒兵馬已經抵達邙山東南麓的伊洛河西岸,隨時都會渡過伊洛河包圍偃師。

這時候天氣已經回暖不少,伊洛河的冰層已薄。

鄭懷忠遣一部兵馬從伊洛河上遊繞到伊洛河東岸,十六日在伊洛河集結舟船搭設浮橋,為避免被圍,赤扈西翼騎兵也只能放棄偃師,往鞏縣北面的伊洛河口大營撤去。

西軍援師十七日收復偃師;至此鞏縣往南到偃師,以及與偃師以南、以西的洛陽、孟津的通道徹底打通。

……

……

“下官陜西諸路行營兵馬副都總管鄭懷忠(陜西路轉運使、陜西諸路行營兵馬都監高純年、京西北路轉運使吳文澈),見過殿下!”

景王趙湍在徐懷率部護送下撤入鞏縣,喬繼恩、陳由貴、高惠鴻等人第一時間是希望景王趙湍能前往城高池深的洛陽城避難。

雖說景王趙湍堅持沒有前往京西北路諸監司所在的洛陽城避難,赤扈偏師也很快就繞過虎牢關,進入鞏縣、偃師境內,阻斷鞏縣前往洛陽的道路,但景王趙湍避難鞏縣的消息卻是早已傳到洛陽。

在洛陽府禁軍主力,隨京西北路經略安撫使、鄭州防禦使孫化成前往鄭州禦敵,洛陽城除了數千廂軍、鄉勇之外,就剩三千禁軍協防。

留守洛陽的轉運使吳文澈當時不敢貿然派兵增援鞏縣。

雖說此時的虜兵前鋒大營,就駐紮在鞏縣北面三四裏外的伊洛河口,但西軍援師已經收復偃師,從洛陽前往鞏縣的通道也打開來了,吳文澈也不敢再有怠慢,他第一時間與西軍援師副帥鄭懷忠、監軍高純年等人,在前鋒兵馬的簇擁下,進入鞏縣城中。

“不必拘禮,鄭經略與諸郎君都且入殿說話!”景王趙湍親自走到偏殿廊前,迎接鄭懷忠、高純年、吳文澈以及西軍援師前鋒諸將到來,請他們進殿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