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生煤熟煉

包括信陽在內,三百裏桐柏山目前算得上安全、且可挖掘的耕地資源,可能都不到一百萬畝,其中坡地、梯田還要占到一大半。

這點耕地資源,即便全部用來種植糧食,可能還不及江南富庶一縣。

更何況人除了要吃飯糊口,還要穿衣遮體保暖,這點耕地資源還需要騰出大量的田地用來種植桑麻木棉。

徐懷在楚山,極力壓制大姓宗族及中小地主居中盤剝,確保自耕農、佃戶手裏能保留更多的糧食以及用於紡紗織衣的桑麻,也確保足夠的田賦、口稅能征收上來,但這點耕地資源想要解決目前楚山直屬二十萬軍民的吃飯與穿衣問題,都是相當勉強的。

然而,想要維持一支有戰鬥力、成規模的兵馬,要保證州縣及鄉司對地方有足夠掌控力的治理,僅解決吃飯與穿衣是遠遠不夠的。

鑄制兵甲戰械、修造城池營壘、疏浚河道、開辟道路、屯墾新地,維持那麽大規模的戰馬牧養,以及總計逾兩萬的軍卒、事吏的薪俸錢餉發放,哪一項不是天大的口子,需要無數錢糧去填?

徐懷以往數戰皆得大捷,看繳獲的戰利品,看似極為可觀,但已經消耗一空,往後倘若僅僅依靠襄陽每月額外輸入四萬余貫錢糧,是無法彌補缺口的。

目前楚山所能增補的大宗收入,一是包括金砂溝在內的砂金開采,每月凈得約計錢糧一萬余貫,但在找到新的砂金礦場或其他金礦之前,這一部分的收入很難有大幅增漲。

楚山還有一宗直接能支用的收入,就是桐柏山匪亂之後,唐徐兩家所經營的桐油籽、茶藥、礬石、堿石、騾馬等物產販售,都轉由鑄鋒堂接手。

桐柏山茶藥歷來都是往外輸出的大宗物產。

而除開木作所需外,江淮以及廣南等地造船業近百年蓬勃發展,對作為填漏劑原料之一的桐油需求量極大。

桐柏山目前能拿得出手的大宗物產,桐油籽的產出已經超過茶藥。

不過,鑄鋒堂在接手唐徐兩家的貨棧、商隊之後,從桐柏山收購大宗物產販運出山,規模還擴大許多,但商隊、鋪院、貨棧的維持成本也高,每月凈入也僅勉強能與金礦收入持平。

而汴梁失陷之後,不計其數的難民南湧,淮南、南陽之間的商旅也不會再往來於桐柏山之間,以往每年少說得有四五萬貫的過稅收入,短時間內不可能指望恢復。

楚山還有一項大宗收入,也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就是在桐柏山匪亂剿滅之後,在唐天德的協助下,鑄鋒堂接手唐氏十八裏塢鐵礦場,並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兵甲軍械鑄造。

因桐柏山匪亂攪動極大,之後赤扈人又兩次南侵,京西南路、荊湖北路不僅僅監司大規模征募兵馬,州縣乃至村寨都加強廂軍鄉兵的征募、操練。

這使得桐柏山周邊的州縣,對兵甲軍械的需求激增。

而偏偏這些地方以往的兵甲軍械鑄造能力極弱。

鑄鋒堂抓住這個機會,短短兩年內不僅十八裏塢鐵場一再擴大規模,負責鑄制兵甲軍械的匠工也擴大到一千余人,向荊湖、襄陽兩地販售數以萬計的刀矛盾甲。

也虧得有這一部分收入,鑄鋒堂才有余力鑄制自身發展所需的兵甲,與連戰大捷所繳獲的兵甲軍械一起,將目前楚山行營所轄的天雄軍及廂軍一萬五千兵卒都武裝起來。

要不然的話,天雄軍一萬正卒、州兵馬都監司所轄的五千廂軍,配備數以萬計的兵甲軍械,絕對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天文數字。

目前左右驍勝軍、左右宣武軍以及荊湖北路所轄的宣威軍,是擴編到九萬人,但兵甲軍械還是嚴重的不足。

襄陽、南陽等地還要組建更大規模的地方兵馬,對兵甲軍械的需求只會更大,不會更小。

短時間內,鑄鋒堂所鑄制的兵甲戰械不愁賣,每月能為楚山賺得兩萬余貫的凈入。

不過,景王南下襄陽之後,元帥府除了在襄陽組織擴大兵甲軍械鑄制外,還下令荊湖、江淮、川峽等路監司同時都擴大兵甲軍械的鑄造,以供應兵馬的擴編。

江淮荊湖等地大量的私家匠坊,看到有利可圖,也正紛紛鑄制兵甲器械以供有司。

景王不管多信任徐懷,都不可能讓楚山壟斷大越兵甲軍械的生產、供給;周鶴、高純年等人打破腦袋都會施加阻力。

更何況江淮、荊湖、川峽等地的冶鐵技術近百年來得到長足的發展,同時官府一直以來也都鼓勵私人開辦鐵場采礦煉鐵。

大越官營鐵場相比較前朝,規模沒有多少擴大,但私人采礦煉鐵發展極速。

大越私人鐵場以十分為率,官府征收其二為稅。

以天宣元年諸監場所征收的鐵稅統計,江淮荊湖川峽等地的年煉鐵規模,至少不低於三千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