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

赤扈人在占領區大規模劃編軍戶,降附將卒獲得超額的配田,再通過奴役、壓榨附民進行耕作,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事實上的軍事貴族。

雖說貴族化的世兵制,時間長了會產生種種弊端,但誰都無法否認,其初期在凝聚將卒士氣、提高戰鬥力以及穩定後方補給等方面,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楚山乃至整個大越沒有能力發起大規模的反攻,徐懷此時或能感到一絲慶幸,大概就是赤扈人在占領區進行如此規模的劃編軍戶,有太多的事需要梳理,無力在今個冬季對淮上發動攻勢。

而赤扈人在穩固對關陜、河淮、河東等地的占領之後,下一步也將大概率先對黨項人動手。

這大概也能給楚山至少兩年的喘息時間。

楚山將來能不能抵擋住更猛烈的沖擊,取決於能否更充分的利用好這兩年喘息之際進一步穩固根基,至少不能叫大越內部的割裂拖住後腿。

至少在朝廷不再額外撥付錢糧的情況下,楚山還能維持住十萬人馬的常編兵備。

這僅僅靠在千汊浦僑置南蔡縣還是遠遠不夠的。

僑置南蔡縣,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錢糧進行建設、開墾,兩三年內不要指望有機會收回成本。

徐懷更看重的是在南蔡大規模開墾灘塗淤地,用來招攬、安置流民,擴大楚山所轄青壯男丁的規模,同時能每年穩定給楚山輸送二三十萬石乃至四五十萬石的精糧。

天宣年間,荊湖每石糙米僅在一兩貫之間波動,然而在汴梁失陷後,數以百萬計的流民南下,江淮、荊湖形勢又極度不穩,致使襄陽、南陽、鄂州、壽春、廬州、揚州、建鄴等地的米價暴增到每石八九貫。

南陽府放開口子,允許勵鋒堂的商隊繞開士紳豪貴控制的市商(由於土地高度集中,集中掌握土地的大小地主,也是各地最為主要的糧商),直接從村寨民眾手裏征購糧食,每石糙米運抵舞陽等地的倉房,成本依舊達到四五貫之高。

目前朝廷直接撥付給楚山的糧食,僅夠三萬戰兵食用;地方所直接征收的糧賦,僅能覆蓋四萬守兵。

不過,楚山維持那麽大的工造規模,除戰兵、守兵之外,匠師、匠工以及工輜兵的規模常年維持在四到六萬左右。

這部分人不從事農業生產,每年所直接消耗的糧食,倘若都從南陽等地征購,耗資將高達二百余萬貫。

這個價格在此時已經算相當良心的了。

淮東大營、淮西大營的軍資如此之高,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朝廷所直接撥給的糧食僅能覆蓋營伍將卒所需以及將吏上下其手,但更大規模的家小隨軍駐營,卻沒有相應的耕地分配,所需要的糧食及其他生活物資,只能通過市價購買。

朝廷在軍糧之外,發放給將卒的餉銀,需要覆蓋其家小的生計,怎麽可能低得了?

楚山好在很早就著手解決將卒家小的耕地問題。

哪怕桐柏山地狹人密,將卒家小所能配給的糧田極為有限,但也能解決基本的生計所需。

除此之外,楚山轄域內,由勵鋒堂全面掌握糧食的征購、銷售,保證楚山轄域有限的余糧大部分能進入行營的儲備倉庫,不會被士紳豪貴大規模的囤積起來,更不會被別的糧商運往他地牟利。

即便如此,楚山用糧也是極其的緊張,今年不得不從南陽等地高價征購十數萬石精糧,作為儲備入庫,以防不患。

倘若兩年之後,南蔡能得到初步的開發,每年能為楚山額外提供二三十萬的精糧,填補因擴張兵備產生的糧食缺口,楚山就能基本保證內部的供需平衡——軍資消耗自然也就不會像淮東大營、淮西大營所需的那麽恐怖。

當然,楚山做到這點,也只是基本保證內部的供需平衡,但想要抵禦京西、河洛在成功實施世兵制之後更具壓迫性的軍事壓力,還遠遠不夠。

楚山需要生產更多的初級產品,以便往荊湖、江淮等地輸送,以換取更充足、更豐富的資源。

不僅要保證楚山兵備還有進一步擴張的空間,還要保證楚山內部的生產體系持續不斷的進步、發展。

新的煉鐵及燒瓷基地,選在伏牛山東南麓、臨近南陽盆地的龍潭嶺,就是要利用東趙河-唐白河-漢水-荊江連貫的水運航道,將生產出來的瓷器、精鐵,直接輸往荊湖及江淮等地。

考慮到楚山可能就只有兩年的喘息之機,這個工作現在就得下大力氣去推進。

徐懷到汝州來視察防務,特地將沈煉帶在身邊,就計劃安排沈煉前往龍潭嶺負責其事。

史軫之前籌劃先在龍潭嶺先形成年產一百萬斤精鐵的煉鐵規模,徐懷想著第一步就要直接提高到五百萬斤規模。